【禁聞】中共報復性調查歐盟豬肉傾銷 三家公司入選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7月23日訊】中共商務部7月18日宣布對丹麥、荷蘭和西班牙等三家企業的進口豬肉進行反傾銷調查。有評論認為,雖然中共此舉具有短期的報復效應,但可能會引發更多的貿易爭端。

中歐之間的貿易戰正在升級。

7月18日,中共商務部發布了「關於相關豬肉及豬副產品反傾銷案抽樣方案及初步抽樣結果的通知」。三家分別來自丹麥、西班牙和荷蘭的公司入選抽樣調查名單。

商務部宣稱,鑒於相關出口商和國內生產者數量眾多,難以全面調查,調查機關決定採用抽樣方法進行調查。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副教授孫國祥:「那第一類的話,當然就是它進行的報復性措施,也就是中共針對歐盟向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的報復行為;那第二個情形就是中共要對歐盟施加這個政治壓力,然後能夠促使這些國家重新考慮對中國電動車徵收關稅的決定。」

歐盟早前宣布對中國電動車加徵37.5%臨時關稅,隨後中共商務部6月17日宣布對原產於歐盟的進口相關豬肉及豬副產品,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

孫國祥:「這種報復性措施可能會進一步加劇中歐之間的貿易關係緊張。換言之,儘管拿這三個國家開刀,但是會導致整個中國跟歐盟的貿易關係緊張。歐盟也可以向中國施加政治外交的壓力,也就是透過外交手段與其它受中國(中共)貿易措施影響的國家形成聯盟,來共同對向中國(中共)施加政治跟經濟壓力,促使中國(中共)能夠改變它這種的對外施壓的政策。」

中共採取的針鋒相對的調查,似乎主要針對西班牙、荷蘭和丹麥,因為這三個國家曾支持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

台灣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林子立:「所以簡單說這十年以來,中國(中共)已經常態化的把貿易當武器,但是它會極力的避免對自己的產業造成衝擊,如果今天是針對德國汽車、法國汽車,這一些重要的汽車產業進行制裁,可是這些汽車公司在中國都有巨大的投資,那回過頭來就會影響到了整個真正的雙方貿易的基礎,所以它不會去做,但是它會選擇一個彼此依賴度最低的。」

官方數據顯示,去年中國進口豬肉155萬噸,其中大約超過一半來自歐洲,而去年的歐盟豬肉貿易額為18.3億美元,西班牙、法國、丹麥和荷蘭是主要豬肉供應國。

孫國祥:「那因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消費國,對歐盟豬肉的反傾銷調查可能會導致豬肉進口減少,進而影響中國內部的豬肉的供應。豬肉價格因此可能上漲,增加消費者的生活成本。」

近年來由於中國經濟下行,國內供過於求和價格低迷,歐盟豬肉對華出口的趨勢一直在下降。今年前兩個月,歐盟對華豬肉出口已較去年同期下降16%。

林子立:「所以根據台灣的經驗,其它被中國(中共)貿易制裁國家的經驗,這些國家必然知道,不能夠再單一的仰賴中國成為單一的市場,他們必須要分散風險,然後把出口的目的地,從中國轉到其它國家,這個是所有的產業都在進行所謂對中國去風險的管控。長期而言,中國(中共)的貿易信用又進一步的下滑,對中國未必是好事。」

除了豬肉產品外,中共還在今年初對進口自歐盟的白蘭地啟動反傾銷調查。此舉被認為是針對法國的報復,因為法國也曾推動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

孫國祥:「除了經濟之外也有政治跟外交上面的影響,那主要的話就是跟中歐之間的貿易關係惡化,那換言之它可能會導致更多的報復性措施跟貿易的爭端;那第二個的話就是國際形象受損,頻繁的貿易報復可能會被國際社會認為,就是中共採取不公平的貿易手段損害國際形象跟信譽,影響未來與其它國家的貿易談判。」

專家指出,中共對歐盟所謂的反傾銷調查,雖然具有短期的報復效應,但長期而言,可能會帶來一系列複雜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影響。

編輯/孟心琪 採訪/易如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