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中共「新三樣」能撐多久? 專家解析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3月28日訊】中共當局力推的「新三樣」,聲稱出口成長近30%,領跑外貿出口。不過學者認為,「新三樣」在中國總體出口的占比也很小,對中國整體經濟的貢獻不大,也起不到好轉作用。

中國經濟不行,外界都在關注當局如何為陷入困境的經濟提出解決方案。

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強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3年中國的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產品「新三樣」出口成長近30%。儘管如此,新三樣2023年合計出口人民幣1兆600億元,在中國全年出口額23兆7726億元中,比重也只有大約4.4%。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王國臣:「『新三樣』當然會拉抬中國的,會變成中國大陸支撐的關鍵產業。可是它能夠創造出像房地產這麼大的經濟效益嗎?它能夠像房地產或傳統產業能夠吸納這麼多勞動人口嗎?顯然不會。所以如果它越靠新三樣,那麼可以預期的是,中國大陸經濟一定會持續萎縮,萎縮到相對應到新三樣所能夠發揮的經濟效益而已。」

大紀元專欄作家王赫表示新三樣是中共提前布局的一個增長點,不過目前的占比小。目前歐盟只是從經濟層面做反傾銷調查,未來中共電動車的出口還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

大紀元專欄作家王赫:「電池這一塊,因為它涉及到一個新的能源轉型的問題,中共目前進行了補貼,建立了一個大規模的生產工業,以廉價向全世界進行傾銷。所以電池這一塊也是中共跟美歐進行激烈較量的商品競爭的核心產品。」

分析指出,高端科技日新月異,在中共與西方先進國家關係緊張的情況下,技術升級恐將遭遇困難。

王赫:「目前是存在一個問題,因為現在電動車涉及到智能化的問題,它就是一個信息處理終端。那麼它在美國或者在歐盟,如果它用來竊取信息,收集信息,那麼就會給所在國帶來一個巨大的安全隱患。那麼中共跟歐美意識形態的對立,和國家安全方面的對抗,這樣西方很可能利用國家安全這個理由,對中共的電動汽車進行限制。」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王國臣認為,所謂新三樣的後續發展會面臨兩大問題。

王國臣:「第一個問題就是電動車未來會朝向自駕車的方向前進,所以它需要更高階的芯片,而這一塊不在中國大陸的掌控當中;另外一塊未來朝向自駕車的話,它會需要更大量的數據。所以這個東西更難賣到歐美去了,所以未來中國大陸的電動車市場也是短多長空。」

過去中國出口靠服裝、家電和家具「老三樣」,是帶動中國經濟起飛的重點產業。然而隨著美中貿易戰、技術脫鉤、地緣政治衝突等不確定性,讓供應鏈廠商離開中國,連中國本土製造業供應商也跟上出走腳步,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已經搖搖欲墜。

中共當局雖然加強吸引外商投資的計劃,並要求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不過由於修訂的《反間諜法》擴大間諜罪定義,外商在中國作生意的風險與報酬已經大幅改變。

王國臣:「美國的管制事實上不會變成一個主要的關鍵因素,而最主要關鍵因素是去年的《反間諜法》,讓整個外資對於中國大陸的投資環境,事實上是害怕恐懼的,那這個才是主因。」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王國臣認為,現在趨勢下,中共很難扭轉回去做傳統產業,而高科技產業又受到阻礙。

王國臣:「中國大陸如果它仍然希望以出口為導向,那你要想想看中國大陸現在的經濟量體這麼大,那它還想要透過出口來養活全部中國大陸人,那它要出口多大的量到全球?這種會造成大量的倒貨到全球,然後造成傾銷,所以各國也開始在因應這個部分;另外一個就內部來講,越是高科技的產業,它所需要的勞力越少,所以這會加劇整個中國大陸內部的失業問題。」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研究員兼中國項目協調員黃天磊對美國之音說,中國經濟成長的動機來自於內需,也就是國內的投資和消費,但「新三樣」不符合這兩個條件。因此,「新三樣」其實對中國整體經濟的貢獻不大,也起不到好轉作用。

另外, 3月18日歐盟快速通過《關鍵原料法案》,強化對科技、新能源等產業關鍵原料供應的自主性。這項法案主要目標為減少歐盟對第三國的依賴,尤其中國。

編輯/黃億美 採訪/易如 後製/高玉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