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分析中國證券市場的制度缺陷 「韭菜」必讀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2月25日訊】在中國新年前後,為挽救崩潰邊緣的中國股市,北京當局一邊拿出巨額資金讓「國家隊」進場拉抬股價;一邊強行讓交易所停止對沖基金拋售,還高喊要「嚴厲打擊惡意做空」。多隻「強心針」下,終於讓A股回升,至本月23日上證指數收復3000點。

就在2月23日這天,資深A股股民李小民告诉自由亞洲電台, 2023年他在A股上的損失超過了280萬元人民幣,在這過程中,他一邊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保持理智,一邊盤算著什麼時候應該賣掉出場。直到股市在2月5日跌到新低點後,市場上傳出消息政府要救市。

李小民說,他心裡很清楚,「老大開了會,節後(指中國新年節日之後)會漲一波,到時候等一等,差不多就全部清倉了······」他接著補充說道:「之後你不知道會出什麼限制,不讓賣都有可能。」

李小明的想法在中國散戶股民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即使新年前後中國股市不斷在回升,但很多散戶股民對於這一波反彈行情究竟能走多遠心中仍然沒底。

相比於普通股民的情緒化認知,專家們對中國股市存在的問題看得更加透徹。倫敦宏觀和地產諮詢機構Lauressa Advisory 合伙人斯皮羅(Nicolas Spiro )就直言,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中國股市沉浮背後真正的問題「是外界對政府管理經濟的能力失去信心、失去信任」 。

不少金融專家指出,中國證券市場從一開始,就存在嚴重的制度性缺陷,而且至今沒有改變。

據自由亞洲電台報導,中國證券市場成立於1990年, 一開始成立的目的就是為國企融資,後來大量的民營企業被允許上市,中國股市就演變成了「生於融資」 的圈錢市場。旅美財經博主蔡慎坤就曾明確指出,「中國股市是為國企服務的,不是給股民帶來利益的。」

統計數據顯示,在A股上市的5300多家公司中,國企和央企的數量有近1500家。正如中國期貨市場創始人之一的常清在2022年中國資本市場論壇上所說的那樣,「國企不是董事會說了算,是黨委會說了算」。

另一方面,在對上市民企的監管上,最讓中國國內金融學者詬病的兩項「圈錢」設計,分別是IPO量化交易,這兩項制度讓企業和投資機構可以不負責任的賺走散戶的錢,而造成造成股市的「跌跌不休」。

首先,量化交易在中國股市上發揮的負面作用巨大,卻遲遲得不到糾正。

量化交易原本是指金融投資機構透過大量數據分析,以預先寫好的模型程式自動交易股票,藉此提高交易效率。

2022年3月,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賀強批評中國股市的量化交易存在嚴重問題時指出,由於歐美市場的主要投資人是機構而非散戶,因此量化交易在歐美市場大量被使用。

但是,中國的股市完全不同,在中國市場主要投資人是散戶。大量的散戶投資者根本無法使用量化交易這個工具,這對無法使用這個工具的散戶非常不公平,就像「以前是鐮刀割韭菜,現在是機器人聯合收割機在割韭菜」。

對此,他曾呼籲證監會加強監管,限制量化交易的使用,但是證監會在機構的壓力下回應緩慢。

其二,中國的企業上市制度(IPO)是中國股市的另一個制度性短板。

證監會在2023年2月17日把IPO從核可制轉為註冊制以後,很快就出現了一些企業一上市就做空自己的奇特現象。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金帝公司上市,該公司在2023年9月上市當天就透過融券賣出了470萬股。

顯然這些企業上市就是為了套現,直接促成股價下跌。因此,賀強指出,「這是為什麼北交所一路跌。」

中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首席專家劉紀鵬在2023年12月2日出席「財經中國2023年會」時,發表了主題演講《資本市場的功能轉型》,直言中國的資本市場是一個「財富分配不公平、缺少正義的市場」,A股長期在3000點左右徘徊,「核心原因是由於我們的制度出了問題,需要我們在證券監管制度上新的改革」。

不過,劉紀鵬在公開批評中國股市之後,隨即在中國大陸遭到全網禁言,還被迫辭去了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職務。

(責任編輯:李明)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