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外資離開中國流向何處? 東南亞是首選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12月11日訊】隨著美中戰略競爭愈演愈烈,西方國家去風險政策的推進,有越來越多的外資選擇離開中國,大批資金流向何方?東南亞是外資的新選擇。

《日經亞洲評論》12月2日報導,東南亞國家因爲政治穩定、市場潛力巨大,因此得到了外國資本,特別是美中兩國企業和資本的關注,2022年外國直接投資總額已達到創紀錄的2,225億美元。

美國南卡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國際資本大批進入,然後美國和歐洲也向中國開放市場,中國實際上享受了20年的經濟增長的紅利。然後到現在,中國的經濟增長的紅利沒有了,勞動力價格上升、生態環境、社會環境、投資環境都繼續惡化,加上中國共產黨這種對私營企業、外企的打壓和敵視,中共政權在國際上的倒行逆施,導致國際資本再次流動離開中國,進入東南亞。」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邱達生博士表示,中國市場對於國際資金來說,已經不具備吸引力了。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邱達生博士 :「第一個貿易戰,美國方面的壓力會讓這些大廠希望找中國(之外)其它的地方來投資,來管控成本;第二個當然就是說,這個是循序漸進,就是說中國大陸的人口紅利已經沒有了,那它現在也出現了這種高齡化的問題。另外就是它的一些政策,比如說五險一金,就是相關的規範保護他們自己的勞工權益,使得它的人力投入成本不再低廉。」

美中關係於2017年至2022年逐漸惡化期間,東南亞11個國家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的數額也直線上升,增幅高達40%。

學者認為,由於美中國貿易緊張的推進,遠離中國的這種趨勢只會持續下去。

邱達生:「舉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我們知道香港的股市應該是中國經濟的櫥窗,因為香港的金融自由化,剛好可以讓中國經濟透過香港股市對外連接。但是香港股市從我剛剛講的2018年達到3萬點之後,接下來大概就是很明顯的空頭走勢。乃至於這一波國際的游資都湧向亞洲股市,但是它就單單繞過香港股市。」

謝田:「因為這個資金鏈已經開始啟動,已經開始轉移。供應鏈開始轉移的時候,那邊已經建起來了 ,那邊已經開始啟動了,並且美國對中國實施的關稅一直在,也沒有人敢再去中國去生產,然後再付高關稅,明明已經可以在越南開始生產了,所以這個基本上是沒有任何逆轉的可能。」

不少中國公司受生產鏈向外轉移大潮的裹夾也加快了調整的速度,離開中國大陸將資金投到了東南亞。馬來西亞今年7月宣布,中國著名的車企浙江吉利集團將在馬來西亞西部的霹靂州投資100億美元,建造汽車生產基地。

邱達生:「現在連大陸他們本身的企業都覺得在東南亞投資比在國內投資更能夠管控成本跟獲利。它是從中國大陸出走,為什麼?因為現在就包括跟這些外資的理由是一樣的,它失去信心了,所以在尋找替代的供應鏈,它是跟著外資一起跑,一起往那個比較合適的供應鏈去移動。」

《日經亞洲》指出,美國與中國的公司除了爭取相對東南亞投資建廠外,也加緊收購當地企業。

邱達生:「從去年以來到現在,它的貨幣政策一直是很寬鬆,那這個似乎是成為它唯一能夠刺激經濟的方式。另外因為它的債務問題也嚴重,所以你看它現在也沒有一些比較大規模的財政刺激。相較於2008、2009年那時候的4兆元人民幣的這樣的一個刺激措施,現在好像都沒有這種能力了。它現在房地產的爛尾樓,根據他們中國大陸自己的智庫的評估,中國大陸才14億人口,那這些爛尾樓可以讓30億的人住進去,所以它這個問題真的是很難解。」

學者表示,中國大陸如果要徹底打通外循環,除了讓終端需求回溫,還是要想辦法把內需拉抬起來。目前看來,短期還是很難解決。

編輯/黃億美 採訪/駱亞 後製/Tony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