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中共新政策將進一步摧毀房地產

當局的房地產政策,讓外界看得有些雲裡霧裡。本文先談兩個數據。去年11月,當局出台「金融十六條」,要介入市場,力度相當大,甚至罕見地開出了金融機構的「免責條款」,「對於新發放的配套融資形成不良的,相關機構和人員已盡職的,可予免責」。但實際效果呢?

11月2日,央行的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了一個歷史性的大逆轉:2023年三季度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餘額53.19萬億元,同比下降0.2%(《紐約時報》稱這是自2005年中國開始有可比記錄以來的首次)。房地產貸款增速比上年末低1.7個百分點,低於各項貸款增速11.1個百分點;前三季度減少333億元,同比少增8821億元。

從歷史數據來看(表1),2012—2022人民幣房地產貸款餘額都是兩位數增長。即使泡沫破裂的2021、2022兩年,都還是增長的。偏偏「金融十六條」之後,變成負增長了。金融機構到底是不買當局的帳,還是看穿了當局的真實心理而陽奉陰違呢?

表1:2012-2022人民幣房地產貸款及其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比重

資料來源:中共央行

進一步分析人民幣房地產貸款數據,發現其大約80%流向個人。央行數據顯示:2023年二季度末,個人住房貸款餘額38.6萬億元,同比下降0.7%,也是歷史性的(表2);三季度末,負增長加速,個人住房貸款餘額38.42萬億元,同比下降1.2%。正是個人住房貸款餘額的跌落,帶動了房地產開發貸款餘額的下降。其實,2023年三季度末,房地產開發貸款餘額13.17萬億元,同比增長4%,增速比上年末高0.3個百分點;但這很有限的增長無法抵消個人住房貸款餘額的跌勢。

表2:2012-2022年個人住房貸款餘額

資料來源:中共央行

問題來了,個人住房貸款餘額為什麼跌落如此呢?並非銀行惜貸、不貸,而是老百姓不願買房、還提前還房貸,致使樓市下墜至今不見底。換句話說,無論中共各級政府如何蠱惑、出招,大多人持幣過冬、不上場了。而且,爛尾樓的受害者群起維權,強制停貸,迫使當局不得不作出些讓步。

再看第二個數據。10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3年1—9月份全國房地產市場基本數據:在去年大幅下降的基礎上,今年1—9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9.1%,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7.5%,商品房銷售額89070億元下降4.6%。

這說明中國樓市下行不止,當局介入房地產市場的政策基本程度失效。

大家知道,2021年下半年樓市泡沫破裂,當局先作旁觀、沒多介入,後看大勢不妙,急忙干預,但市場情緒完全變了,預期崩盤。

不過,當局對此似乎並不很在乎,另有打算。這突出體現在兩個地方。

其一,10月30日至31日舉行的「中央工作會議」,有相對較多文字提及房地產,立足點都在所謂「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上,要求「促進金融與房地產良性循環」、「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云云。

其二,「國務院14號文」對未來房地產的模式做了初步勾勒。文件正名為「關於規劃建設保障性住宅的指導意見」,今年8月25日由中共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9月1日正式印發,傳達到各地方政府,要求住建部會同發改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央行、金融監理總局等多部門配合協調。但是,相關消息直到10月26日才由陸媒《經濟觀察網》披露出來。

「14號文」稱有兩大目標:一、 在大城市(共35個,幾乎覆蓋了大陸一、二線主要城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提高其總供給比例(市場占比目標約為60%),將主導住房市場;二、商品住房,市場占比目標調整為40%左右(目前高達80%-90%,遠超歐美)。

「14號文」一經披露,輿論譁然。第一,就在「14號文」 正式敲定、出台之際,當局推出一系列所謂的樓市鬆綁政策,比如「認房不認貸」, 在以往的「金九銀十」房地產促銷旺季吸引民眾購房。這些購房者高位接盤,被認為是遭當局愚弄、收割的最後一批韭菜。

第二,「14號文」確立的政策目標,等於在中國房地產市場投下了原子彈。有分析人士說,如果這個規劃實施的話,一線城市房價將跌一半,二三線城市將跌九成,未來中國將有九成房地產公司可能破產倒閉,所有中國人的金融資產都會出現大幅縮水的情況(中國城鎮居民住房自有率在70%以上,居民家庭房產淨值占家庭人均財富的70%左右),影響之廣沒有人能夠逃脫。

當局如果強推「14號文」,將導致什麼後果?目前尚難估量。但是,「14號文」的爆炸性、摧毀力,是沒人否認的,當局等於在自己的脖子上又套了一根絞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