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李世暉:日本對華政策轉向「政經不分離」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11月03日訊】在過去幾年,日本企業加速撤離中國,日本政府也多次補助撤離中國的日企,鼓勵轉移產業鏈。台灣日本研究院理事長李世暉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過去日本對華政策是政治和經濟分開來談,如今開始轉向「政經不分離」。

最近有消息傳出,日本三菱汽車決定停止在中國的汽車生產。這引起新一輪有關日企撤離中國話題的討論。

據日本市場調查公司帝國徵信(Teikoku Databank)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到2022年6月,進駐中國的日企數量,從13,600家,減少至12,706家,創下10年來總數新低。

日本政府近年也祭出大量補貼,鼓勵日企將生產線從中國遷回日本或轉移到東南亞。

台灣日本研究院理事長李世暉表示,日企加速撤離中國,有三個主要原因。

台灣日本研究院理事長李世暉:「第一個就是中國內部政策跟制度的不透明,讓日本的企業它很容易受到政治的左右,產生一些經營上的困難;第二個就是日本在這兩年開始大力的去推動經濟安全保障,要把一些日本認為很重要的供應鏈移到日本可以覺得安心的地方;第三個就是,他們慢慢發現中國內部的工資的提升,以及日元的貶值,使得他們在日本生產的成本不會比在中國生產的成本要來得高。」

李世暉說,美中對抗關係明確,日本雖然站在美國一邊,但中日經濟關係比美日更密切。所以目前日本採取的路線和歐洲比較接近,長期可能會和中共脫鉤,但短期是脫風險。

李世暉:「脫風險就是把日本認為一些比較敏感的關鍵的供應鏈,逐漸跟中國劃清界線。可是一些比較低階的生活的供應鏈,目前日本沒有說要立刻從中國移出來。在中國生產賣給中國的市場,這件事情對日本企業來講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畢竟中國整體市場的消費力是遠遠大於印度跟越南的。」

2020年,中共病毒疫情引發的「安全供應鏈」考量,使得地緣政治之爭日益激烈。而上海2022年的「封城」,則被外界視為是壓垮後冷戰時代全球化的最後一根稻草。

李世暉表示,從長遠來看,全球化的自由貿易體制可能會逐漸演變成互不相融的兩套規格,也就是中共的規格與歐美日規格。到了2020年,全球化正走向回頭路—半球化。

李世暉:「不是全球化,是半球化。一個就是以中國為主的市場,一個就是以歐美日為主的市場。美國跟歐洲各國就開始把供應鏈掛上了民主的概念,民主國家全部在白名單裡面,它們不會為彼此帶來經濟上面的風險。中國通常會被掛在黑名單裡面,至少它不是白名單。它的不確定性很高,所以一旦日本或是美國的關鍵零組件、供應鏈必須要通過中國的時候,中國很容易利用它的一些政治上的影響力,讓這些供應鏈變成它的外交的工具。日本其實最擔心這一點。之前(中共)就在稀土用過一次了。」

李世暉發現,中共還想維持既有的「政冷經熱」的中日關係架構,也就是政治與經濟分離,政治互動冷淡,經濟交流熱絡。但如今在經濟安全保障的架構下,日本開始認為政治與經濟議題不能分離。

李世暉:「以半導體為例好了,半導體原本是一個經濟的議題,可是在過去兩年半導體變成一個政治的議題,所以日本現在也限制了一些半導體設備輸往中國。原本這在經濟上面都不是問題的,可是現在日本已經開始把經濟跟政治問題合起來一起處理。所以現在中國想要單獨處理經濟上的問題,政治的事情先擺一邊,就我的觀察來看,現在的中日關係已經不能夠像過去一樣這樣走,它是一個新的階段的關係。」

李世暉說,長期以來,中日常常透過經濟上的互動,來緩解政治上的衝突。但現在很難了,中共必須跟日本在政治上取得某種程度的緩解,中日關係才會好轉。

編輯/王子琦 採訪/易如 後製/陳建銘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