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李克強生前舊照 仕途遇貴人 死的離奇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10月28日訊】中共前總理李克強突然去世,死因眾說紛紜。據稱有北大校友為其做輓聯,描述其一生,頗為貼切。

上聯:賠十年小心,雖潔身自好,但活的憋屈。
下聯:距一步之遙,卻急流勇退,竟死的窩囊。
橫批:無能為力。

其後,獨立時評人「蔡慎坤」也在X(推特)轉貼一個北大學子贈送給李克強的輓聯,認為這一條「最恰當最應景」。

中規中矩亦步亦趨書生報國難成勢終非英雄也非梟雄
患得患失忍氣吞聲中堂理政不二言終是身廉卻負蒼生
橫批:克己強他

早年多次遇「貴人」

1955年7月1日,李克強出生在安徽合肥市,父親李奉三曾任鳳陽縣縣長、蚌埠市中級法院院長、安徽省地方誌辦公室副主任。從有實權的法院院長到虛職的地方誌副主任,可謂仕途不順。

李克強小學畢業照。(網絡圖)

據說李奉三有兩任妻子,前妻生有三名子女(李克和、李克平、李克珍),後妻子曹立俊也有三個孩子:長女李曉晴、次子李克強、三子李克明。

李克強13歲時。(網絡圖)

李克強一生中,遇到了幾個決定他仕途命運的人,包括幫他奠定國學基礎的李城、法學基礎的龔祥瑞,還有為他帶來仕途際遇的馬石江與胡錦濤

第一貴人:桐城派嫡傳弟子李誠

第一個轉折發生在文革時期,當時「讀書無用論」風行大陸,認為「讀書越多越反動」。而李克強卻因為貴人的出現,把別人荒廢的時間用在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這位大貴人就是1906年出生的桐城派嫡傳弟子、國學大師、安徽省文史館館員李誠

文革時李克強剛進入合肥八中,學校停課後只好輟學在家,李奉三常帶著李克強拜訪同住在安徽省大院的李誠老先生。李奉三把李誠戲稱為「太史公」,非常敬佩,他常與李誠談文論道、作詩唱和,一旁的少年也聽得津津有味,於是李誠決定收李克強為門生,精心栽培。

李克強合肥八中畢業合影。(網絡圖)

李克強每天都會去李誠家學習一小時的國學,除了說文解字,還有治學方法以及古今逸事。年老體弱、視力不好的李誠經常仔細地為李克強開出讀書目錄,要他強讀《史記》、《漢書》、《後漢書》、《資治通鑒》等國史,還有《昭明文選》、《古文辭類纂》、《經史百家雜鈔》之類的書單。

這些對初學者來說當然起點是高的,但李克強進步很快,令李誠十分高興,逢人就說:「此子日後必當大任」。儘管「停課鬧革命」了五年,李克強卻在這五年接受了同齡人難以得到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薰陶。

李克強從李誠那裡學到的不光是國學知識,李誠還言傳身教,常用孔夫子的話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李誠告誡李克強,「人可一日三餐無食,不可一日不讀書,不然與行屍走肉何異?」要有「吃冷豬肉、坐熱板凳」的治學態度。

20年後,李克強在《安徽日報》上發表了題為〈追憶李誠先生〉的文章,可惜在網路上查不到他是如何具體評價恩師的,他稱李誠是「真正的學者,一位通曉國故的專家」。

高考錄取中的異常

1977年12月那場在冬日裡舉行的考試,成為李克強生活的一大轉折點。

當時李克強在鄉村中學當老師。據李克強自己文章透露,在填報高考志願時,他的第一志願是安徽師範學院,第二志願才是北京大學,據說因為這一年高考是競爭最激烈的一年,錄取比例是29:1,他擔心北大錄取分數線太高,儘管心儀燕園已久,於是只能作為第二志願備選。

他回憶說:「在填寫高考志願之前,我曾收到一位邂逅相識的學者的來信。他早年畢業於北大,深以為那裡有知識的金字塔,因而在信中告誡我,要珍惜十年一遇的機會,把北大作為唯一的選擇。當時的我多數時間是和鄉親們一起為生存而忙碌,幾乎不敢有奢望。在生存欲和求知欲的交織驅動下,我還是在第一志願填寫了本省一所師範學院的名字——據說在師範學院讀書是不必付錢的。即便如此,我對北大依然存有難以抑制的嚮往,於是又在第二志願欄裡填下了北大。大概是因為北大有優先權,她沒有計較我這幾乎不敬的做法,居然錄取了我。」

第二貴人:憲法專家龔祥瑞

北大法律系擁有良好的師資設備,名師中最著名的當推學貫中西的憲法行政法學家龔祥瑞。

龔祥瑞早年專治政治學,曾赴英國深造,對西方政治法治有親身體味,兼具政治學與法學的素養。當時其他北大老師都不敢談論西方憲政之類的事,而龔祥瑞卻重點介紹西方憲政。

1978年2月,著名學者梁漱溟在政治直屬小組會議上就中國法制問題發言時一再強調在當前中國憲法常常是一紙空文,治理國家老是靠人治,而不是法治,直到1979年,中國才有了第一部刑法。

北大時同其他同學合影。(網絡圖)
李克強北大法律系畢業合影。(網絡圖)

很快地,李克強成為龔祥瑞的得意門生。在龔祥瑞的引領下,李克強漸漸著重轉向外國憲法和比較政治的學習。

李克強在北大讀在職碩士的論文,導師就是經濟學家蕭灼基。(網絡圖)

在大學期間,李克強寫出了論文〈法治機器與社會的系統、信息及控制〉,以現代控制論和系統論解釋法學問題,被學校評為優秀論文,同時他翻譯了《英國憲法史綱》,作為法律系教學參考書。李還以第一譯者的身分翻譯了英國著名法官丹寧勛爵的名著《法律的正常程序》,該書一版再版,頗受歡迎。

李克強突然去世,有網友晒出了李克強四十多年前大學畢業期間與同學共勉的留言手跡: 「純真而不欠聞達,善良而不失堅強,把生命高舉於塵俗之上,又溶化於社會之中,這應該是我們這一代的共同追求。」

李克強給北大法律系77級同班同學宋健的畢業留言。(網絡圖)
李克強給北大法律系77級同班同學宋健的畢業留言。(網絡圖)

赴海外留學前 被馬石江強留

1982年1月李克強大學畢業。他在北大數千名畢業生中被評為27名優秀畢業生之一。當時很多同學赴美或赴法留學,李克強也準備留學美國,按他的水平,基本上穩拿穩打能考上。

但北大中共黨委副書記馬石江先後十多次找李克強談話,要求他留校擔任北大共青團書記。在馬的反覆動員下,李選擇留校。

當上北大團委書記後,李克強在1980年代校外其他行業的團幹部中常常顯得很「另類」。那時的李克強經常公開對一些重大政治、社會議題發表看法,招致其他領域的團幹部的非議。於是在1982年北京市共青團七大上選舉全國共青團11大代表時,這名北大團委書記落選了。

1982年,26歲的學生會主席李克強(中)向學校校長介紹18歲的胡春華(右)。(網絡圖)
李克強青年時照片。(網絡圖)

但時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的王照華出面干預,讓李克強列席了團11大,並有被選舉權。於是李克強被選為17人的團中央常委之一,當時的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是王兆國,胡錦濤是團中央書記處書記。

由於結識了胡錦濤,李克強進入了「政壇快車道」。不久李被調到團中央工作,由燕園來到了前門東大街10號樓。1985年,年僅30歲的李克強被增補為團中央書記處書記。

2004年,李克強在河南視察一處煤礦爆炸現場。( STR/AFP via Getty Images)

一代人的悲哀

馬石江勸得李克強1982年留校,李的命運徹底改變。

李克強猝逝後,李克強的北大校友,原中共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討小組辦公室成員吳國光撰文稱,當然在校園兩人有過接觸,李克強給他的印象是一位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同學。

兩人最後一次見面是在1987年,那時他已經從北大同學那裡聽到了一些對李的不滿,「起因在於:1986年冬天有一場全國性學潮,李克強專程到北大坐鎮,嚴令要控制住校園,決不能讓北大學生上街。為了所謂政治前途,看來李克強已經放棄原有的獨立思考能力了。」

1985年5月1日,中共在北京開「兩代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會」,胡耀邦會見與會青年代表。 前排左二:劉延東;前排右二:李源潮;三排右一:李克強。胡錦濤(前排右三)是會議主席。(網絡圖)

在後來,他離開大陸,從中央電視台的節目中看到已經貴為河南省長的李克強,已經完全沒有了當年校園裡的意氣風發,而是一副陪小心的官僚相,說不上奴顏婢膝,卻也看得出慎微逢迎。

但他也表示,公平地說,即使是身為中共高官的李克強也還應該良知未泯。輿論還記得他關於中國有六億人口每月收入僅一千元人民幣的實話,網民這當口也在重複他那句「人在做天在看」的無奈之言。

文章寫到:「然而,這正是李克強人生悲劇的又一體現。他應該知道,良知是與共產黨體制難以相容的。」「 既然不相容,還要去適應,這就難免出現人格分裂——人格分裂本身就是人生悲劇。」

文章最後表示,在共產黨制度下,誰又不是活得憋屈、死得窩囊呢!想一想「鐵鏈女」,那活得豈止是憋屈?想一想新冠疫情中的千萬逝者,那死得豈止是窩囊!或者說,前幾個月還志得意滿的秦剛,現在難道就活得不憋屈嗎?若干年後的習近平,誰又敢說他會死得不窩囊呢?因此說,儘管李克強的人生悲劇已經嘎然謝幕,但「李克強悲劇」遠未落幕。

2007年10月22日,習近平和李克強走上中國最高權力中心。TEH ENG KOON/AFP via Getty Images)

(責任編輯:林清,文字參考:新紀元週刊/美國之音)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