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7月03日訊】近期,跨國大型連鎖店家樂福(Carrefour)在中國的門店驟減,僅北京市在最近兩個月內就已連關12家門店。最近兩年,中國大陸出現了大型賣場「關店潮」,主要是中國整體經濟不景氣及顧客消費力下降,以及消費模式發生重大改變所致。
兩個月內家樂福北京門店連關12家
據《北京商報》報導,歐洲最大的零售量販連鎖店,來自法國的家樂福曾經在中國大陸發展迅速,直到新冠(中共病毒)疫情在中國爆發,北京市的家樂福多數門市仍然是人潮不斷。然而,在過去短短兩個月內,家樂福在北京市的門店就從15家驟減至6月底的3家,分別是天通苑店、雙井店和四元橋店。
然而,北京家樂福尚在營業的門店目前的營運情況也不容樂觀。有消費者反映,最近家樂福天通苑門店內不少貨架已經被空置,即使有的貨架上擺滿商品,品種也很單一。此外,家樂福雙井店內也存在不少貨架空置的情況。
報導稱,家樂福這家「曾經的超市王牌品牌、大賣場鼻祖」,如今在中國顯然「快要撐不住了」。
1995年家樂福在北京市開辦首家門店,率先將西方大賣場的商業模式帶入中國市場。此後家樂福在中國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不僅迅速在北上廣深、川渝福建等一線大城市站穩腳跟,還迅速將分店開到了二三線城市,其在中國大陸的開店數量曾位居所有外資在中開店數量的首位,2006年其在中國的業績達250億元,遠超沃爾瑪、麥德龍等品牌。
報導說,發展全盛期的家樂福超市曾是中國網紅的「打卡地」,消費者都願意「盛裝」去家樂福購物,本土零售企業也熱衷於「挖牆腳」,家樂福在中國甚至有了零售業「黃埔軍校」的稱號。
然而,近幾年隨著新零售模式不斷崛起,家樂福等龍頭級量販店接連虧損,不少品牌逐漸被收購或撤離中國市場,而新冠疫情的爆發,更進一步促使大批大賣場關閉撤離。
據公開的資訊,2019至2021年期間,家樂福在中國相繼關閉了49家門市;2022年前3季,家樂福在中國大陸又先後關閉了54家門市。隨著門店的關閉,家樂福退出了成都、珠海、濟南、杭州、南昌等城市。而剩下的分店中,也陸續傳出多個門市貨架空置、購物卡消費受限等情況。
中國大賣場出現「關店潮」
實際上,在中國大陸的營業陷入困境而不斷收縮關閉門店的大型賣場不止家樂福。曾經在中國全國各地開始門店多達487家的沃爾瑪,近幾年也不斷關閉門店收縮營業規模,
贏商網發布的數據顯示,在2021年的一年內,沃爾瑪先後在中國關閉了超過30家大賣場,是歷史以來關店最多的年份。截至2021年12月,沃爾瑪大賣場在中國市場的門店數量,已從年初的403家降至360家。而此前,在2016年-2020年期間,沃爾瑪已陸續關閉了84家分店。
此外,與沃爾瑪、家樂福齊頭並進的大润發、永輝超市、聯華超市、華潤萬家等大賣場,也都出現了關閉門店的情況,只是收縮程度有所不同。
就在今年6月初,經營了十幾年的廣州華潤萬家天河北店貼出了「告顧客書」,通告該店將於2023年6月30日結束營業後關閉線下及線上業務;6月中,經營了近15年的「永旺夢樂城北京國際商城」也宣布結束營業;永旺超市區則已在5月31日停止營運。
中百集團2022年12月30日發布的公告則顯示,該集團在2022年下半年一共關閉了倉儲大賣場5家,原因則是「長期虧損且扭虧無望」。
針對中國大型賣場出現「關店潮」的現象,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日前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這些大型賣場早已是虧損連連,儘管目前租金已下降,但客流量與銷售額實在太少,難以維持固定開銷,只能選擇在租約到期時歇業。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王國臣也分析說,導致大賣場關閉的原因,從短期來看主要是新冠疫情打擊了消費增長,消費者收入萎縮、失業率上升等原因,長期來看則是受到阿里巴巴等電商平台、直播購物普及影響,線下實體消費的趨勢逐漸被線上消費取代。
他表示,中國市場看似廣大、可以吸引內需消費,但內需市場可能沒有外界想像得這麼好,尤其是內需消費品很容易被本土廠商取代。而大型量販賣場的關閉,會導致很多商業地產沒法出租,而且往往這種商業體倒閉後,很難再招商,租金、各種費用損失巨大。
(記者竺穎綜合報導/責任編輯: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