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6月22日訊】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經常以人工智能(AI)從事工作的人可能會感到孤獨,並由此導致失眠以及下班後飲酒增加。
這項研究於6月12日在線發表在《應用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上。
研究人員指出,這些發現確定了相關關係,只是證明它們有關聯,並不能證明使用人工智能系統就一定會導致孤獨或其它反應。這項研究包括4項實驗,在美國、台灣、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不同文化中進行,在不同文化中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首席研究員、喬治亞大學管理學助理教授唐博文(Pok Man Tang)說,「人工智能系統的快速發展正在引發一場新的工業革命,正在重新塑造工作場所,會帶來許多好處,但也存在一些未知的危險,包括對員工的精神和身體方面的潛在傷害。
「人類是群居性的,使用人工智能系統在隔離狀態下工作可能會對員工的個人生活產生破壞性的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s,指一個人的情緒會影響周圍其他人的情緒)。」
然而,使用人工智能系統工作可能有一些積極方面。研究人員發現,經常使用人工智能系統的員工更有可能為他們的同事提供幫助。但是,這種反應可能是他們的孤獨感和社交需求所引發的。
研究人員還發現,有些受訪者有嚴重的依戀焦慮(attachment anxiety),也就是對社會關係感到不安和擔心,儘管他們報告說,使用人工智能系統工作使他們更有可能幫助他人。他們還遭受孤獨症和失眠症困擾。
台灣一家生物醫學公司的166名與人工智能系統一起工作的工程師參與了一項實驗,被問及他們在三週內的孤獨感、依戀焦慮和歸屬感。同事們對每個人的幫助行為進行了評分,而他們的家庭成員則報告了他們的失眠情況和下班後的飲酒情況。結果顯示,與人工智能系統互動越頻繁的員工越有可能出現孤獨、失眠和下班後飲酒增加的現象。然而,他們也同時表現出為同事提供幫助的行為。
而另一項實驗則以印度尼西亞的一家物業管理公司的126名房地產顧問為對象,其中一半人被告知連續三天不要使用人工智能系統,而其他人則被鼓勵儘可能多地使用人工智能系統工作。研究結果發現,使用人工智能的人的表現與前面的實驗結果相類似,只是人工智能的使用頻率與下班後的飲酒之間沒有關聯。
對美國214名全職工作者和馬來西亞一家科技公司的另外294名員工進行的在線實驗也有類似的發現。
唐博文建議,人工智能技術的開發者應該考慮為人工智能系統配備社交功能,比如人類的聲音,以模仿人類的互動。雇主也可以限制使用人工智能系統的工作頻率,並為員工提供社交機會。
唐博文說,「關注計劃(mindfulness programs)等其它積極干預措施也可能有助於緩解孤獨感,人工智能應用在不斷擴大,所以我們需要立即採取行動,以減少這些系統給使用它們的人造成的潛在傷害。」
同時,美國醫務總監(U.S. surgeon general,又譯為美國軍醫長)最近的一份報告《我們的孤獨與孤立流行病》(Our Epidemic of Loneliness and Isolation)發現,孤獨的危險性相當於每天抽15支香菸。
孤獨不僅僅是一種糟糕的感覺。該報告發現,它也會損害個人健康和社會的健康,它與心血管疾病、痴呆症、中風、抑鬱症、焦慮症和過早死亡等較大風險有關。與社會脫節對死亡率的影響類似於每天多吸15支菸,甚至比肥胖和缺乏體育鍛鍊的影響還大。
報告稱,大型人口研究記錄顯示,在最初的健康人當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與社會聯繫較多的人壽命更長,而那些缺乏社會交往,處於孤立、孤獨和低質量人際關係狀態下的人,更有可能提前死亡,無論死因如何。
美國醫務總監維韋克‧穆爾西(Vivek Murthy)博士寫道,「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現在開始,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通過加強我們彼此之間的聯繫,去開發人際關係這種尚未開發的資源,挖掘隱藏在眾目睽睽之下的治癒良方,幫助我們自己過上更健康、更有成效、更加充實的生活。我們要接聽朋友打來的電話,騰出時間共享一頓飯,在沒有手機干擾的情況下傾聽他人,多為他人服務,真實地表達自己,建立人際關係的方法其實很簡單,效果卻異常強大。」◇
原文:Loneliness and Insomnia Linked to Work With AI System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