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6月08日訊】中國最新進出口統計數據欠佳,讓經濟復甦再增添憂慮。今年5月的出口額年減7.5%、進口額也萎縮4.5%,衰退幅度遠超預期。
中共海關總署6月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以美元計價出口較去年同期下降7.5%,跌幅大於預期。5月份進口較去年同期下跌4.5%,當月貿易順差為658.1億美元。
數據顯示,海外需求減少讓中國經濟進一步受考驗,評論認為,隨著全球需求減弱,中國今年的出口還會持續萎縮,經濟風險也會增加。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 :「由於現在歐美在陷入通脹還有經濟衰退的危機中,整體消費力下降,所以歐美對全球的訂單需求都在下降。第二方面來說,東南亞國家出口歐美的情況,也在爭奪中國的訂單。」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很多外資企業,譬如說像蘋果供應鏈或是說像一些其它日本的供應鏈、韓國的供應鏈很多都移出了中國,導致了整個中國供應鏈的下滑,特別是在全球目前都有意識的在排除中國供應鏈之下。」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表示,過去中國經濟快速成長,是依賴國際資金和技術注入中國,現在這個活水已經沒了,對中國當然產生巨大的影響。
黃世聰:「中國目前的內需,其實不是很有復甦的力道,再加上中國很多部分的進口,其實是為了出口。譬如說從台灣或是從全世界進口一些高端的芯片或是高端的原物料之後,組裝再出口。那既然出口下滑之後,進口同步也下滑,我覺得這算是一個合理的狀況。」
原先外界預估,疫情解封之後,中國的經濟數據應該比預期好,然而事與願違。路透社報導,出口表現不佳,與對中國商品的需求疲軟有關。
黃大衛:「現在數據比去年同期上海發生封城的時候更差的原因,是由於在2020年、2021年、2022年,中國出口在非常飛速增長的時候,因為那時候全球供應鏈的緊張,而中國是率先恢復生產,所以那時候全球基本上都在中國進口商品,它有了這個基礎。但同時由於上海封城之後,慢慢的很多出口訂單由於封城轉移到東南亞,而一些外資也擔心產業鏈安全,還有後期的國際關係緊張之後的外移,其實這個封城現在對經濟的破壞力才展現出來。」
學者認為,中國幾十年來的經濟,80%是政府的經濟政策所決定的,剩下的才是外部需求,現在的情況就不一樣了。
黃大衛:「那現在我們看到的情況,是2023年之後整個情況就改變,逆轉過來了。就是未來影響中國經濟的70%到80%左右,是由外部需求和國際關係,包括國際貿易關係、外交關係、軍事關係、政治關係,還有地緣政治的安全各方面來主導的。而中國本身的經濟政策,它在整個推動過程中只佔了30%左右的一個比例。所以未來中國的經濟怎麼走?關鍵是看中歐中美關係,還有中國跟東盟國家,南海、台海附近周邊的地緣政治局勢的變化決定,這個已經不是單純由中國的經濟政策可以決定的。」
學者表示,中國經濟要復甦,相關政策必須改變。
黃大衛:「第一個可以減少對於市場經濟的過分的壓制管制,讓市場經濟能夠比較良好運行。第二方面來說,就是打破國企在一些核心領域的壟斷,讓民營企業更多生存空間。第三方面來說,就是在國際關係跟經貿關係,還有地緣政治方面進行一個積極的互動,積極的取得一個改善,那就對於中國經濟來說是復甦,應該來說相對來說會比較有可能。所以如果說它這三方面都沒有完成的話,單純的經濟刺激,我覺得這個困難度是非常高的。」
黃世聰認為,中共政府很多政策都是以政治為導向,包括打壓民企和所謂的間諜法抓外資主管,所以在這些政策沒改變之前,要讓中國的經濟大幅好轉,幾乎是不可能。
黃世聰:「李強一直宣布說,要加速的吸引外資,歡迎外資來投資,然後見了很多外資企業,最近伊隆馬斯克,甚至接下來黃仁勳、像摩根戴蒙都去了,但去了之後,問題是你能解決什麼問題嗎?沒有,你就只是見見他們,然後表達你的立場,問題是最根本的幾個因素你沒有解決。第一個包括你跟美國的關係,你怎麼重新獲得其他國家對你的信任。」
經濟學者司令對自由亞洲電台表示,最新的數據顯示,中國已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宏觀調控不能力挽狂瀾,連人民幣大幅貶值,也不能刺激進出口,相信會打擊中國全年的經濟增長表現。
編輯/黃億美 採訪/易如 後製/T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