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海發現世界第二大藍洞 科學家籲保護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5月09日訊】深海存在著神祕且深不見底的海溝,而淺海也存在著神祕的被稱為「藍寶石天坑」的藍洞。科學家在墨西哥加勒比海的切圖馬爾灣發現了世界第二大藍洞,經一系列探測發現裡面存在大量微生物和礦物質。

墨西哥的「藍洞」是由墨西哥研究中心南部邊境學院(Colegio de la Frontera Sur,ECOSUR)在2021年9月發現的,相關學術報告發表在今年2月底的科學雜誌《海洋科學前沿》上,但直到4月底才被諸多媒體爭相報導。

先前,科學家發現了不少藍洞,包括埃及的達哈布藍洞(約130米深)、馬耳他的戈佐島藍洞(約60米深),和目前世界第一深的大藍洞——(三沙永樂)龍洞(Longdong)。三沙永樂龍洞在中國南海三沙市西沙群島永樂環礁晉卿島與石嶼的礁盤中,其深度約301米。

龍洞被發現之前,巴哈馬(Bahamas)群島的迪安(Dean’s)藍洞(約202米)曾被認為是世界最深的藍洞,但該藍洞被當地的人用來傾倒垃圾,使得洞內環境變得惡劣,洞周圍有塑料瓶,和大量貝類殼組成的海螺墓地。

深海存在著神祕且深不見底的海溝,而淺海也存在許多神祕的被稱為「藍寶石天坑」的「藍洞」。圖為伯利茲大藍洞。(公有領域)

科學家們在2021年9月開始對墨西哥切圖馬爾灣(Chetumal Bay)藍洞進行研究,該藍洞是目前已知的世界第二大藍洞,其正式名稱為「Taam Ja’」,又稱「TJBH」,在馬雅語中意為「深水」。該藍洞洞口面積達14.7萬平方英尺(約44,805.6平方米),最深處為274.4米,且能容納一般的摩天大樓。

儘管藍洞令一些勇敢的潛水員嚮往,但隨意穿越藍洞已被證明是危險的舉動,因為潛水員在洞中容易迷失方向,且洞中還存在不少危險生物和有毒氣體。

2018年研究人員在研究伯利茲大藍洞(Belize’s Great)時發現,裡面充滿了致命氣體硫化氫(一種有毒、易燃和高度腐蝕性氣體),這使得人們在沒有適當設備的情況下,冒然進入藍洞變得極其危險。

由於沒有更多有關於切圖馬爾灣TJBH藍洞的參考資料和科學文獻,墨西哥研究團隊向當地的漁民請教附近海域的相關知識,讓他們能為這次調查做準備,以探險這個深度和環境未知的藍洞。

TJBH藍洞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洞口且周圍存在平坦的切圖馬爾灣海床和普通海水,周圍深度大約在5米到10米之間。

該團隊透過迴聲探測、反射聲脈衝,來確定TJBH藍洞水下的深度和真實結構,並使用水肺潛水來調查它的上層和洞口附近,還透過儀器對水質進行檢測。

經多方位檢測發現,TJBH藍洞在海水下的表面幾乎呈「圓形」,而下層洞壁十分陡峭,其坡度多超過80度,這使藍洞成一個大圓錐或漏斗的結構。藍洞的能見度也只有1~2米,但洞口附近能見度可達5~6米。

另外,科學家發現峭壁上覆蓋著一層細小的粒層(推測可能是石膏),上面還覆蓋褐藻生物群落,使得峭壁變得光滑,那些沒有被覆蓋的區域則露出白色石灰岩。

藍洞內的海水經過化驗,發現含有大量葉綠素、硫酸鹽、硝酸鹽、銨鹽、磷酸鹽、硅酸鹽和鎂、鈣等金屬元素和鹽類。

用來測量海水的電導率、溫度和壓力的海洋學儀器溫鹽深儀(CTD)對TJBH藍洞進行內部的鹽度和溫度分析,發現水中的鹽度和壓力,會隨著水深的增加而增加,水溫也從30.0°C降至24.7°C,氧含量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快速下降。

(墨西哥加勒比海(shutterstock)

科學家們介紹,藍洞主要在冰河時代形成,其牆壁主要由石灰岩構成,是一種多孔的沉積岩,容易被淡水溶解,並形成小的封閉式口袋裂縫。隨著水侵蝕,裂縫會逐漸擴大,最終形成一條開放的通道。

由於冰河時代到處都是冰川,海水的水位較低,使得這些地下洞穴裸露在外。到冰河時代末期,冰川融化及海平面上升,使洞穴中充滿了海水,最終形成藍洞奇觀。

由於藍洞含氧量很少,陽光只照射在表面,讓洞內環境較為惡劣,但藍洞仍是「海洋綠洲」和「生態熱點」,因為裡面充滿了適應該環境的特殊生命。

科學家們認為,藍洞光線少、含氧量低,有利地保存了古環境和古氣候信息。人們可以透過這種特殊地形,增加對於環境、地質過程和這些水文地質系統的認識。但目前海洋中存在的藍洞的數量和分布,仍有很多未知。

報告中總結道,「目前,當地居民並不知道TJBH藍洞的存在(尚未被破壞),因此鼓勵科學界探索、監督和拓寬TJBH藍洞的研究,並對該地區進行保護。」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葉萍)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