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不除,百病纏身」,中醫稱濕氣為濕邪,對人傷害極大。體內的濕氣主要有兩種來源:外濕和內濕。外濕是環境濕氣重造成的,內濕是自己代謝濕的能力出了問體。體內濕氣可通過調整生活習慣與飲食來排除。
濕氣體質的人通常怎麽睡都睡不飽、容易疲倦、有汗皰疹。當體內濕氣過重,身體從上到下會產生這些症狀:頭重頭暈、倦怠、眼周水腫、舌苔變厚(厚滑或厚乾)、舌體腫大、濕疹、沒胃口、口淡、大便黏膩、腹瀉、小便不通暢、女性白帶變多、下肢沉重水腫、手腳冰冷等等。
什麽造成濕氣?
1、飲食習慣
愛吃寒冷食物:經常喝冷飲、愛吃涼拌菜、瓜類蔬菜或生菜沙拉,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脾運化水濕的能力變差,體內的濕氣就會越積越多。
愛吃油炸食物:炸物、烤肉會讓身體變得較燥熱,濕性體質的人若經常吃炸物,就會使體內的濕氣和熱氣交雜,變成濕熱體質。
常食用勾芡類食物:羹麵、羹湯等勾芡類食物會讓人上火,腸胃不好的患者食用後,可能會出現胃酸逆流。這類食物也易使脾受傷,因此生痰,成痰濕體質。
2、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會產生氣虛症狀,隔天精神會變差,提不起精神。睡好覺,也能讓身體更輕盈。
3、少運動
少運動會導致體內濕氣越積越多,適當的運動如游泳、健身或跑步能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濕。
4、環境不通風
潮濕或陰冷的環境會導致濕氣入侵體內。因此,好天氣時,要經常打開窗通風,讓空氣流通,帶走室內的濕氣。此外,也可以使用除濕機來保持空氣乾爽。
5、頭髮洗好沒及時吹乾
頭髮洗好後,要趕快吹乾,否則會導致濕氣進入身體,造成身體濕重,並可能帶來頭痛症狀。坐月子的婦女更要注意,洗完頭要立刻吹乾頭髮,以免產生風濕或頭痛現象。
4招改善濕氣體質
1、調整生活習慣
避免過度勞動,並適當休息。
濕氣重的人要少吃甜食,並避免晚上喝冷飲或冰品。
年紀大的人或女性,秋冬晚上宜喝溫水,喝三四百毫升就足夠,可改善手腳冰冷的問題。此外,平時也要喝足夠的水,以促進代謝,排除體內濕氣。
2、適度運動
建議適度運動或練氣功來鍛練體力,增強體內的氣。運動、熱敷、泡三溫暖都能幫助身體排汗、除體內濕氣。泡三溫暖可以短時間內急速排汗,適合心肺功能較好的人,體質較弱者,比較適合用熱敷。
3、防護措施
天氣冷或下雨,應適當添加外套、穿雨衣、撐傘,可預防風、寒、濕入侵體內。體質不好的人,更要避免淋雨。
濕氣重的環境,應使用除濕機降低濕度。
4、食用排濕食物
四神湯
四神湯由山藥、茯苓、芡實、蓮子組成,可幫助清除體內濕氣。
薏仁
薏仁利濕效果好,而且有抗癌作用。
玉米鬚茶、紅豆、綠豆
這些食物都具利尿、利水功效,紅豆還有補血作用,綠豆則可清熱。
薑、薑黃
乾薑、生薑、薑黃都有溫陽除濕的效果。薑有利濕作用,效果也比薑黃好。
黃耆
氣不足之人,吃黃耆可補氣行水。西藥利尿劑的副作用是血壓會降低、頭暈,而黃耆可排水兼補氣,不會讓人頭暈。
荷葉
古人在夏天用荷葉煮水,再用煮好的水熬粥,可去暑濕。民眾可到中藥店買荷葉,用來煮水,再用荷葉水做菜。
(責任編輯:卓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