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訂單暴跌四成 西方不再依賴中國生產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12月10日訊】美國對中國的訂單急遽下降,有數據顯示,從中國運往美國的貨櫃、貨輪數量大幅縮減,迫使貨運商要停航暫停服務,來平衡供需,中國工人也因此提早兩週放新年假期。

美國財經網站「CNBC」12月4日報導,最新數據顯示,美國對中國製造業的訂單大減4成,導致貨運商要停航暫停服務來平衡供需,中國工廠也為此減少人手,預料許多中國製造商在過年前提早兩週放假。

供應鏈研究公司Project44指出,今年夏末以來,從中國運往美國的貨櫃貨輪數量大幅縮減,8月到11月期間船舶集裝箱總量的跌幅更高達21%。

供應鏈熱圖中空白航行數據顯示,跨太平洋航線的船舶運力繼續大幅下降。海洋聯盟以及THE聯盟、赫伯羅特(Hapag-Lloyd)、現代商船等等,都將整體船舶運力削減四至五成,直至中國新年。

南卡羅來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前一段時間人民幣有所貶值,但現在看來好像又是被中共給強烈拉回了許多。但是不管人民幣它是貶值也好,或者升值也好,這個看來都沒有對中美貿易產生巨大的影響,反而中美的脫鉤和中美貿易的關係開始進入削弱,海運的運輸量就可以看得非常明顯。過去兩年最高峰的時候,可能從中國一個集裝箱到美國高達兩萬多美元,現在已經跌到這個三四千美元,所以這個趨勢也非常明顯。」

另一方面,美國從歐洲進口的商品已經超過中國,德國對美國的出口在今年9月按年增長近50%。 報導指出,隨著西方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受到嚴格審查,歐盟與美國的貿易和投資急劇上升,全球貿易板塊正在迅速重整。

謝田:「今年聖誕節這個早期購物季節剛剛開始的時候,實際上美國的一些進口商、供應商就已經開始削減來自中國的訂單。就是美國今年的這個節日市場上,來自中國的產品已經在大幅度減少。而與此同時,來自歐洲的卻大幅增加。這個實際上是美國一種脫中向歐的這麼一個趨勢。」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表示,疫情封控、地緣政治等因素導致外國都想方設法減輕對中國依賴。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 過去一段時間可能歐洲的供應鏈或者歐洲的市場跟中國的連接比較深,但是經過這個俄烏戰爭之後,似乎就是包括像歐洲開始採買美國的天然氣,或者歐洲或是美國整個經濟往來加強,全球目前正在興起一個儘量減少從中國供應或者說減少對中國經濟的需求跟依賴,我覺得這是一個趨勢。從歐洲跟美國加強互動,也可以看出這個是未來的轉變。」

分析認為,供應鏈的轉移會讓中國經濟成長動力不足,如果靠內需產業恐怕撐不起。

謝田:「本來很多工廠都是西方投資在中國生產,然後向歐美出口的。那這些公司現在很多都搬到越南去了,搬到印尼和印度去了。因為沒有訂單了,中國的失業人數就會急增加,這個現在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

黃世聰:「中國最近的政策,雖然說清零可能會有轉變,但是其實已經讓很多商人受傷,包括像最近的庫克、蘋果公司都受到傷害,他們都決定要增加在海外的生產比重,那這是一個無法回頭的態勢。很多外商撤離,或者說大家對中國貨的需求變低,這個一定會影響到衝擊中國整體的經濟表現。也就是說,最重要的這個火車頭有可能熄火。」

評論認為,這幾年來中共累積各種不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包括國進民退,打壓私人企業,所謂的共同富裕等等,加上清零政策讓中國社會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大陸媒體財新網的數據顯示,11月中國服務業採購經理指數跌至46.7,較10月下跌1.7。企業產出與新增業務量急遽下降,創6個月來最大降幅。企業持續裁員,用工收縮率創2005年11月調查開始以來最快紀錄,顯示勞動市場壓力沉重。

編輯/黃億美 採訪/常春 後製/李沛靈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