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中共的統戰報紙(3):拿資本家的錢,辦共產黨的報

整理:袁斌

1941年「皖南事變」以後,國共關係惡化,左翼文化人紛紛集中香港,在廖承志的具體領導下,創辦了另一份中共統戰報《華商報》。

為什麼叫《華商報》呢?

據司馬璐在《中共歷史的見證》一書中介紹,因為根據周恩來的指示,這份報紙的面目必須是灰色的,不然要嚇走海外華僑資本家的支持。

根據香港法律,當時在香港辦報或者要繳巨額保證金,或者要由香港著名的紳士擔保。由於這份報紙的招牌是「華商」,於是就找出香港華比銀行華人買辦鄧文田出面註冊,一切都很順利,鄒韜奮的「大眾生活」也是由另一港紳之子曹克安登記的,當時的廖承志在香港的公開身分是粵華公司的老闆,出頭露面的全是「商人」,所以報紙稱為《華商報》似很自然。

「《華商報》出版的第一天,統戰的傑作令人嘆為觀止,排在最顯著版面地位的,竟是以何東爵士為首和港澳及東南亞著名資本家的『賀詞』。何東是什麼人呢?當時被認為與英國關係最深的香港首富,他的家族成員中也有國民黨的高官,何東的公開捧場,誰能想到《華商報》競是共產黨辦的呢?現在何東家屬的成員何國柱是香港《星島日報》的老闆和中共政協的常委。」 司馬璐說。

據張友漁回憶,周恩來一再指示,「《華商報》不要太紅了,要灰一點」,夏衍回憶說,「《華商報》是『中共喉舌』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了。」劉思慕的回憶中說,《華商報》的任務是,「支持左派,爭取中間,批評和孤立右派」。上述三人當時都是《華商報》的負責人。

《華商報》貫徹了共產黨的另一條辦統戰報紙的方針:利用資本家,掛出商人的招牌,捧出地方有頭有臉的人(香臭不拘)題字剪綵,又突出小市民關心的社會新聞,這樣,《華商報》自然熱鬧起來了,開始「灰」,然後一點一點的「紅」,這是政治藝術和商業廣告混合的作品。

(作者提供/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