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6月14日訊】目前有近 5 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預計在下一代人中還會再增加 50%。糖尿病人如果斷食會有怎樣的效果呢?
為何糖尿病人要像「聖人」一樣生活?
一個多世紀以前,就有斷食可以治癒糖尿病的說法,說斷食可迅速阻止糖尿病的發展,並可在幾天或幾週內使所有症狀完全消失。如果斷食能堅持足夠長的時間,症狀肯定會完全消失。但問題是,一旦你重新開始進食,往往糖尿病又會迅速捲土重來,那麼斷食又有什麼意義呢?更健康的日常飲食有用嗎?讓我們看看科學實驗的解釋。
長期以來,2型糖尿病被認為是一種由於過度飲食造成的疾病,是一種富貴病。意思是那些不太鍛鍊身體,而又收入豐厚足以負擔的起過度飲食的人群得的病。這樣說來,糖尿病其實是可以預防的,那麼,糖尿病也可能被治癒。
如果我們會因暴飲暴食而死,也許我們可以通過減少食物的攝入量來救自己。
有一個故事值得思考,早在大約 2000 年前,阿育吠陀文本中就給出了建議。鼓勵糖尿病患者像聖人一樣生活,行腳苦行800 到 900 英里,挖一個池塘,或者只靠經營牛糞和牛尿來過日子。
這讓我想起了蘇格蘭軍事外科醫生羅洛(John Rollo) 1797 年提出的治療糖尿病的羅洛膳食(Rollo diet),一種納入腐臭的肉的料理。除此之外,再加上能夠引起嚴重不適和嘔吐的吐根鹼藥物。任何可致病的東西都會因其帶來的不適而使人減少食物的攝入量,飲食減少會使糖尿病得到暫時緩解——羅洛膳食計劃包括,午餐吃血豆腐(比如豬血),晚餐吃變質的肉,那肯定能起到這種作用。
在普法戰爭中圍攻巴黎期間,糖尿病患者也體驗了類似的好處,因此提出了「儘量少吃」的建議。此方法也被正式納入艾倫(Allen)的飢餓治療方案,在胰島素被發現之前,這被認為是糖尿病治療史上的最偉大的醫學進步。在胰島素問世之前,是艾倫療法的時代。
當時,艾倫注意到臨床文獻報告中,肺結核等消耗性疾病陰差陽錯地療癒了嚴重糖尿病。所以,他決定做實驗試一試。他發現,實驗中,即使是最嚴重的糖尿病人,尿液中的糖分也能在 10 天內被清除。
當然,這是實驗中容易的部分——一旦受試者再次開始進食,想要保持效果,就需堅持兩個原則:維持較輕的體重,限制脂肪的攝入量。嚴重的糖尿病患者可在幾天或幾週內都不再出現症狀,不過,一旦受試者攝入一些黃油或橄欖油時,症狀就迅速復發。
保持8週低熱量飲食 10年病史患者可逆轉
糖尿病是一種脂肪毒性疾病。如果通過靜脈注射將脂肪注入人的靜脈,用核磁共振(MRI)掃描觀察,可以看到肌肉細胞中脂肪在數小時內的動態堆積過程,這個過程同時伴隨著胰島素抵抗的增加。
當受試者進行為期三天的高脂肪飲食時,同樣的現象也會發生,甚至只是一頓飯都可以使六小時內的胰島素抵抗增加。膳食脂肪突然增加會使胰島素抵抗迅速增加。
我們為什麼應關注這個現象?因為在卡路里過量的情況下,我們肌肉中的胰島素抵抗會導致肝臟脂肪堆積,進而導致胰腺脂肪堆積,最終導致糖尿病。現在認識到2 型糖尿病可以被理解為是肝臟和胰腺中脂肪過多的狀態,這對大多數處於發病 10 年內的患者來說,症狀是可逆轉的。
如果人們能保持低熱量的飲食狀態,每天 700 卡路里,你肌肉細胞中的脂肪就可以被消耗掉,你的胰島素敏感性也會相應提高。隨後你肝臟中的脂肪也會被消耗掉,如果你堅持下去,你胰腺中的脂肪也會被消耗掉,如果你足夠早開始這樣做,你的 2 型糖尿病會得到逆轉,這意味著正常飲食狀況下糖分也會正常。
發表在《糖尿病醫學》(Diabetic Medicine)的研究表明,進行8週的低卡路里飲食後,病史少於4 年的2 型糖尿病患者,近 90%症狀可以得到緩解,病史超過8年(平均患病13年)的患者中有 50% 可以得到緩解,達到非糖尿病空腹血糖水平。
靠飲食減輕體重比減肥手術的效果要好,那些通過減肥手術減重的人,即使減重再多,也只能獲得 26% 到 62% 的緩解。所以飲食減肥比外科醫生手裡的刀要好使。對於糖尿病史平均為3年的人來說,必須減掉約 30 磅的體重,大多數2 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狀是可以逆轉的。所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長時間實施斷食計畫,可以讓你達到目標,但你必須維持你減重後的體重。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你的體重回來,你的糖尿病也會回來。
讓我們回顧一下整體狀況, 「醫學的最大奇蹟」(即 1921 年發現胰島素)發現的最初,我們欣喜若狂,但很快就意識到胰島素實際上是 1 型糖尿病患者的救命稻草,僅使用胰島素不足以防止2 型糖尿病患者後期發生的腎衰竭、失明、中風、截肢等併發症的發作。因此,正如最著名的糖尿病先驅之一埃利奧特·喬斯林 (Elliot Joslin)所說,就像在胰島素問世之前的日子一樣,在飲食和鍛鍊方面的自律,才是調理糖尿病的核心。
作者簡介:邁克爾·格雷格(Michael Greger)醫學博士,是一名臨床醫生、《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和國際重要公共健康問題的專業演講者,也是營養和食品安全研究方面的專家。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