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6月03日訊】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粽葉飄香,龍舟競渡,人們都會想起峨冠博帶、行吟在汨羅江畔的屈原。他是楚國的三閭大夫,是憂國憂民的浪漫詩人。
屈原,生活在23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得到了楚懷王信任,官至「左徒」。據司馬遷《史記》記載,他內「與王圖議國事」,外「接遇賓客,應付諸侯」,是掌管內政、外交的大臣。
戰國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的混亂時期,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後日益強大,常對六國發動進攻。當時只有楚國和齊國能與之抗衡。鑒於當時形勢,屈原主張改良內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國賄賂的楚懷王的寵姬鄭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擠和陷害。
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把他放逐到漢北,結果楚懷王被秦國騙去當了三年階下囚,死在異國。
屈原看到這一切,悲憤萬分。他反對向秦國屈辱投降,遭到政敵們更嚴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又把屈原放逐到更偏遠的南方。
屈原在仕途上不得志,流放期間,以詩抒懷,留下了很多不朽的名篇。這些詩作文字華麗,想像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如其代表作《離騷》,全詩共373行,2400多字。
後人稱屈原的作品為「楚辭」。他在詩中用大量的神話、傳說故事,誇張大膽的筆法,傳達悲憤及憂國憂民之心。很多的名句傳揚至今,如:
「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
「長歎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等等。
屈原是楚國的三閭大夫,是憂國憂民的浪漫詩人。
香草美人,是屈原在《離騷》中創造的中國古典文學的新風格。用香草比喻品格,用美人比喻身為人臣的身份。
他說:「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餘之娥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就是埋怨楚懷王偏聽小人的讒言,不信任屈原的一番良苦用心。但他又不願拋棄處境越來越危險的懷王,「陟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僕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眼看就可以離開混亂的楚國,前往平安的樂土,卻在最後一回眸間,感到悲傷和猶豫。
屈原在《離騷》中,流露對於楚國和楚懷王難以割捨的感情。當時楚國只是危險,卻還沒有亡國,等到他寫《哀郢》時,楚懷王已經在秦國的羈留中死去,繼位的楚頃襄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
沒多久秦國大將白起就率軍攻陷了楚國都城郢。屈原憂慮國家的危亡、憂心百姓的顛沛:「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他說:天道不專反復無常啊,為何使老百姓在動亂中遭殃?人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啊,正當仲春二月遷往東方。
公元278年,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屈原面對國破之難,憂心如焚,在失望和痛苦中來到了長江東邊的汨羅江。他的《懷沙》一辭可說是絕筆: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遠忽兮。
懷質抱情,獨無匹兮。伯樂既沒,驥焉程兮。
民生稟命,各有所錯兮。定心廣志,余何所畏懼兮?
曾傷爰哀,永嘆喟兮。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
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他說,浩瀚縹緲的江河讓他感到孤獨和絕望,雖然世界混濁,沒人理解,但還有死亡可以安慰自己。
屈原徘徊江畔,行吟作別,抱石自沉。他死時大約62歲,正是黃歷5月初5。
據說老百姓聽到噩耗後很悲痛,爭先恐後的來打撈他的屍體,結果一無所獲。為了不讓魚蝦吃屈原的屍身,他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汨羅江中,投下很多粽子。他們相信讓魚蝦吃飽了粽子之後,魚蝦就不會去傷害屈原屍體了。
雖然屈原之死無法改變楚國的歷史,但他的「以死明志」以及對國家的堅貞忠誠,千古傳唱。
這種祭祀活動就這樣一年一年流傳下來,漸漸成為一種風俗。後人在每年黃曆5月5日這一天舉辦划龍舟,以象徵尋覓屈原,此外還要吃粽子。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
(轉自看中國/責任編輯: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