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小品】心念轉天地寬 作無品官行有品事

作者:懷忍忍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5月03日訊】身家遭受災難,身體有永久性的損害,都是人間很難忍受的事。如何轉變人心之念,去轉變生命的天地呢?僅僅當個不入流的小官吏,也能發揮巨大的力量改變人生嗎?

身不死 便可賀

沈子均是明末清初的讀書人,有一天隨著朱近修到妙峰菴一帶遊玩。他們悠遊在山路間,突然看到遠處冒起濃濃的黑雲,接著有火舌竄動。起火的地方是棲鳳村。棲鳳村是沈子均的住處所在。

火災過後,有人安慰沈子均遭遇的不幸,只聽得沈說道:「可賀也!」

對方非常意外,就問他為何這麼說。

沈說:「 『國(明朝)破矣,家未亡也。家亡矣,身猶存也。 』雖然吾一生至此坎坷潦倒,但是一身猶存,有什麼好悲傷的呢?以世俗的話來說,身不死,便可賀。所以,您不用為吾哀傷,也不用安慰吾也。」

沈子均遭遇了國破家亡的悲劇,但是他展現的豁達,翻轉世間的禍福觀念,改變人生的悲喜態度。人生的風風雨雨,就像是一場場沐浴吧!

山村。(Pixabay)

可喜靈臺不昧 從今不見尋常人

清初的畫家金農(西元1687—1764年,字壽門,又字司農、吉金,號冬心)是浙江錢塘人 。他的學識、藝術修養和書畫造詣都很高,書畫格調拙厚淳樸,自成一家,反映他胸臆中有一套不同凡俗的處世哲學。

他有兩個朋友,汪巢林和樂慶夫,各有與眾不同之處——巢林眼睛失明了,慶夫患有腳病,不良於行。金農特為兩個好友作了一詩,詩吟:

蹇處卻勝屈膝,閉時即是垂簾。
可喜靈臺不昧,何憂蓬戶常潛。

這詩文意帶雙關,意思說,腳雖然不方便走路,卻比「屈膝」逢迎要好;眼睛閉起來就像是垂簾,可以不看不見外面種種醜態。可喜的是保持心靈的清明澄淨,潛居草屋蓬戶中又有什麼要憂愁的呢?

金農又說:

此後已辭傾險路,從今不見尋常人。
一春花福仍消受,弄影聞香各占新。

就說從此以後就不用走傾斜危險的道路了,從今後就不用見一般常人了。兩友雖然有不同於常人的身體,而春天猶然在身邊,或者與花共舞,或者尋香共醉,人生總是有春天。用心眼觀天地人間,每天都是新的一天。

金農寄寓詩中的是轉變觀念,慧眼看人間的生命智慧。無論眼前人生如何艱難困頓,轉個身可能柳暗花明又是另一番境地,另一個世界。

作無品官 行有品事

清朝的文官流品,自正一品至從九品,最下等的文官為未入流,就是不入流品,不在於九品官之內。清朝的各縣典史是未入流的官員之一,不在於九品之中。

明清在從九品以下的官,是為不入流的無品官。怎樣「作無品官,行有品事」呢? (Pixabay)

典史一職最早始設於元朝,設於州縣,為縣令的佐理,原本職責是「典文儀出納」。明清的典史,掌管緝捕、稽查獄囚的事。

清朝某典史曾經題一聯掛在廳辦公室,他這樣自我期許:「作無品官,行有品事;讀百家書,成一家言。」人在主流外,清泉天上來。

《明外史‧本傳》中有不少典史的故事。馮堅在洪武年中,任南豐典史。縣民很喜愛他,為他作了《德政謠》一章。洪武二十四年,他上書就政事提出九大建言,皇上很欣賞他知時務,達事變,於是命吏部擢拔馮堅出任左僉都御史。馮堅果然是「作無品官,行有品事;讀百家書,成一家言」的典史。

《明外史‧循吏傳》記載,何聰是淮安海州人。明宣宗宣德年中出任四川長壽典史,他為公為民的行為更是感動許多地方父老,賢能的名聲不逕而走。後來他因守父喪而去職。服喪後,改任職於山東長青縣。明英宗正統八年,長壽縣知縣出缺,長壽縣民五十餘人,行走數千里到京師上書請願。他們陳述何聰當長壽縣典史的時候,勤勤懇懇,廉潔奉公,憫恤人民,深得民心的悅服,希望能讓何聰出任該縣的知縣。

明英宗皇上感歎:一個不入流的小官吏,已經離開長壽縣十年了,人民還念念不忘,當是循吏良選之才。於是任命何聰赴長壽縣出任知縣。何聰上任知縣後,能作主的權限更大了,他一心以人民的幸福為念,憫恤孤貧,興辦學校,息訟弭盜,人民對他益加愛戴。

這是典史作無品官,行有品事得到當世回報的實例。正義清泉點滴在人間,潤澤人民的身,洗淨人民的心,澄淨反射天理道義的光輝。

人間有道,不管大人物、小人物都有自己的道。不管是什麼角色,守住恆常天道,就發揚了天地之心,儘管人生再顛仆也不破不敗,瀟灑自在。@*#

資料來源:《清稗類鈔》《明外史·循吏傳》《明外史·本傳》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莉)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