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原:習近平主持財經會議釋放什麼信號?

4月26日,習近平主持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研究「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並稱對「暢通國內大循環」具有「重大意義」,「要適度超前」,「既要算經濟帳,又要算綜合帳」。過去數月,中共一直在宣傳「穩」經濟,但眼看要「穩」不住了,中共高層似乎開始釋放新一輪大基建信號

新一輪大基建呼之欲出?

新華社報導習近平主持的這次財經會議,當然放在了置頂大頭條,副標題是「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報導開頭就稱,「習近平強調,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報導稱,「必須認識到」,「我國基礎設施同國家發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還不適應,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對保障國家安全,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擴大內需,推動高質量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

黨媒再次提出「國內大循環」,呼應了4月10日公開發布的中共《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如今「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成了「內循環」的關鍵舉措。

報導稱,要「調動全社會力量」,「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要適度超前」,「多輪驅動,發揮政府和市場、中央和地方、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多方面作用」,「既要算經濟帳,又要算綜合帳」。

中共高層明知大基建拉動經濟的作用已經有限,而且效益不佳,但面對當前的經濟困局也無計可施,再次提出新一輪的大基建,同時羅列了一大堆可能的項目。

報導稱,「要加強交通、能源、水利等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把聯網、補網、強鏈作為建設的重點」;「加強沿海和內河港口航道規劃建設」;「發展分布式智能電網,建設一批新型綠色低碳能源基地,加快完善油氣管網」;「推進重點水源、灌區、蓄滯洪區建設和現代化改造」;「加強信息、科技、物流等産業升級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建設新一代超算、雲計算、人工智能平台、寬帶基礎網絡等設施」;「布局建設一批支線機場、通用機場和貨運機場」;以及「要加強國家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提升應對極端情況的能力」。

還有更多的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包括「建設便捷高效的城際鐵路網,發展市域(郊)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加強城市防洪排澇、污水和垃圾收集處理體系建設」;「加強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公共衛生應急設施建設」;「加強智能道路、智能電源、智能公交等智慧基礎設施建設」。

農村的基礎設施項目包括:「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農村交通運輸體系」,「加快城鄉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實施規模化供水工程」,「加強農村污水和垃圾收集處理設施建設」。

這些項目雖多,但比較籠統,大概還在意向性階段,具體落實需要各部委、省市立項、審批,最關鍵的是資金從何而來,又如何劃分。

二十大前中共內部角力的舉措之一

2021年底,中共承認「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並再次要求「黨政機關要堅持過緊日子」。進入2022年,中共更是不斷強調「穩」經濟;然而,俄烏戰爭爆發,中共堅持「清零防疫」,導致了新的內外經濟困境。4月18日,面對種種質疑,新華社不得不發文《當前中國經濟十問》,試圖推責、甩鍋,但也曝光了更多真實的數據。

二十大前,習近平連任和人事布局正遭遇新的危機,急需新的舉措扭轉局面,此次財經會議應該是習陣營拿出的方案之一,以期平息黨內的質疑,在內鬥中尋求優勢地位。假如各級官員又看到了大撈特撈的機會,不少人將積極附和。

大基建拉動經濟是中共以往的一貫做法,並不新鮮,但已經失靈,而且產生了嚴重的後遺症,也是中共腐敗的溫床。中共十八大後,過去的10年裡,中共內部人士也不斷警告,不能再重複類似的低效率建設,財政政策上不搞「大水漫灌」,還推行「供給側改革」。如今,中共高層不得已又釋放出新一輪大基建的信號,有模仿拜登政府之嫌,但資金是個大問題。

新華社的報導稱,要「拓寬長期資金籌措渠道,加大財政投入,更好集中保障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並稱,「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建立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協調機制,統籌協調各領域、各地區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強化用地、用海、用能等資源要素保障。」

看起來,此次會議的大基建主題不僅僅是口號,很可能準備儘快推動,最好在二十大前能落實部分項目,以證明中共高層再次「力挽狂瀾」。

突出「黨中央」領導經濟工作

報導還稱,「會議指出,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央財經委員會深入研究一批事關根本和長遠的重大問題,發揮了戰略引導作用。加強黨中央對經濟工作的領導,要重視政治引領、綱舉目張。」

此類大基建項目的落實,應該還是由國務院承擔,但「黨中央」要「政治引領」。李克強、王滬寧、韓正也出席了此次會議,新華社僅少量報導了習近平的話,更多內容籠統地稱「會議指出」、「會議強調」。中共高層內部是否取得一致,目前尚無法確定;若還未協調一致,新華社就急於釋放信號,顯示習陣營可能準備強力推動大基建,其它中共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員即便有不同看法,恐怕也擋不住。

這牽涉的主要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後續是否可能有相關的重大人事任命,成為二十大人事安排的過渡形式,尚未可知。

當前中國股市、匯市齊跌,按理應該至少是此次財經會議的主要內容之一,但新華社的報導僅在最後籠統提到,「要引導好市場預期,講清楚政策導向和原則,穩定市場信心。」至於中共央行剛剛的降準,則乾脆沒有提及。這次財經會議的唯一核心議題是「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真正要突出的是「黨中央」在領導經濟工作。

4月19日,習近平還主持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新華社的報導稱,要「加強數字政府建設」;「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清晰界定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理順省以下政府間財政關係」;「促進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李克強、王滬寧、韓正也出席了這次會議。報導同樣稱,「要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

李克強的態度不明朗

上海封城導致一系列亂象後,李克強多次公開稱「新的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並點出了供應鏈和物流體系被人為切斷,迫使經濟停擺。4月11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印發《關於切實做好貨運物流保通保暢工作的通知》,要求「嚴禁擅自阻斷或關閉高速公路、普通公路、航道船閘」,「嚴禁在高速公路主線和服務區設置防疫檢查點」,「不得擅自關停高速公路服務區、港口碼頭、鐵路車站和航空機場」。

據稱,國務院還曾發出通知,準備在部分城市進行防疫試點,但很快被刪除。

4月18日,劉鶴參加全國保障物流暢通促進産業鏈供應鏈穩定電視電話會議,要求「腦中要有全局」,「不得以等待核酸結果為由限制通行」,「聚焦堵點卡點及時疏通,避免短期困難演變成長期趨勢」,「不被眼下問題拖垮」。

習近平的親信劉鶴接手物流難題,李克強應該會樂於放手。4月20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的工作是春季農業生産、能源保供增供、穩就業穩物價,沒再提物流。

4月25日,李克強主持國務院第五次廉政工作會議,趙樂際、韓正參加。新華社報導稱,「李克強説,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是各級政府的基本職責,也是黨風廉政建設的必然要求」;並強調「務實重幹」,「大力糾治『四風』特別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肅整治作風漂浮、政策執行簡單機械等突出問題。不能空喊口號、報喜不報憂,工作不能搞『運動式』一刀切」。

李克強似乎借題發揮,繼續詬病「清零」防疫。從李克強的話中似乎沒有看到大基建的信號,他還繼續要求「把政府『過緊日子』作為常態化紀律要求」。這和大基建的思路並不合拍,大基建意味著政府將再次大規模支出,而不是「過緊日子」。

無論李克強的態度如何,在最後不到一年的任期內,「黨中央」要推大基建,他或許也擋不住。李克強之外,是否還會有其它阻力,或者大基建是否和「內循環」一樣變成「夾生飯」,甚至是否可能成為新一輪內鬥爭奪的焦點,還需要繼續觀察。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