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鵬直播】上海封城代價高昂 習推統一大市場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4月14日訊】各位觀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是美東時間4月13日,京港台時間4月14日,我是秦鵬,歡迎收看《秦鵬政經觀察》時事天天聊。

今天焦點:上海回到「文革2.0」,封城代價一天100億;習近平「全國統一大市場」到底想做什麼?美國通脹創新高,拜登甩鍋普京,媒體反駁。

今天我們來談一下經濟:上海封城的經濟代價到底有多高?習近平推出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

美國通漲率達到40年創紀錄的8.5%,拜登甩鍋,美媒反駁:這不是普京通貨膨脹

還是先提醒一下大家,我們節目正在做調整,很多新內容將轉到YouTube個人頻道【秦鵬觀察】上,只在那邊直播或播放。請大家點讚、訂閱和轉發【秦鵬觀察】,還有記住打開小鈴鐺。直播時間依然是美東時間晚上6:30(京港台時間早上6:30)。

上海封城代價多高?世行行長:減少依賴中國是好事

目前全世界有兩大因素影響著經濟,一個是烏克蘭戰爭,一個是中國的封城措施。烏克蘭戰爭直接主要影響的是能源,但是西方主要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也影響巨大。週一的時候,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了一個報告稱,由此帶來的長期風險,可能引發全球經濟解體,各經濟體成為獨立的集團。

報告稱,制裁可能導致世界主要經濟體,從地緣政治考慮,會和外界走向脫鉤,在生產和貿易方面實現更大程度的自給自足。這可能使今年的世界貿易增長幾乎減半,也會拖累全球GDP增長。

它說:「利用一個全球經濟模擬模型,(WT0)祕書處預測危機可能會降低全球GDP增長0.7至1.3個百分點,使2022年的增長達到3.1%~3.7%。」

不過,這場戰爭主要影響的是能源和糧食。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國在2019年提供了世界約25%的小麥、15%的大麥和45%的葵花籽產品出口。同時,作為世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主要成員,俄羅斯占了世界燃料貿易的9.4%,包括天然氣出口的20%份額。

對經濟影響有多大

那麼,中共堅持動態清零的極端措施,對經濟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我們今天也來談一下。

目前,上海距離解封遙遙無期,很可能會持續到五月份。而上週五,在對外宣布僅發現三例陽性病例後,廣州立即下令對其1,800萬居民進行檢測。至今,中國有23個中國城市、近2億人受到部分或全部封鎖。

日本野村證券估計,這些城市貢獻了價值23萬億元人民幣(3.6萬億美元)的GDP——占中國經濟的22%。其中,2021年上海GDP達到43,214.85億元,同比增長8.1%,成為中國GDP排名的、名副其實的第一城。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團隊日前估計,按照實施封城的城市占中國大陸GDP兩成為基礎,這會導致中國每月損失至少460億美元(約3,000億人民幣),也就是相當於中國GDP3.1%的經濟產值。折合每一天的代價,是100億元人民幣。而這只是保守估計,如果算進對全國通脹的影響和供應鏈的溢出效應,影響會更嚴重。

週二(4月12日),世界銀行大幅下調了對中國2022年的增長預測,估計將達到5%,而中國政府設定的目標是5.5%。高盛週一(4月11日)則維持對中國2022年增長的預測為4.5%,比官方增長目標低整整一個百分點。

我個人認為,封城對中國經濟實際和長遠的影響,可能比這個估算要大很多。因為,解封之後,很多企業可能已經不復存在了。失業率繼續升高,股市繼續暴跌,房價下跌,通貨膨脹變得更嚴重,結婚率和出生人口也持續下跌。

而同時,試圖賣掉資產逃離中國的人,也必然會大大增加。目前,在網上搜索移民的人暴漲,3月28日到4月3日搜索新加坡投資移民的人數暴漲了378%,搜索移居加拿大條件的人數增長2,846%。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戴亦一日前在網上發布的消息,更是讓外界感到震驚:「剛剛接到的新加坡金管局消息:4月18日起投資移民門檻由300萬新幣(1,500萬人民幣)直接提高到2,000萬新幣(1億人民幣)。」

同時,上海不僅是上海人的上海,還是中國的航運中心、科創中心、金融中心。上海周邊的幾大工業基地,如蘇州的崑山等,則是上海對外的供應基地。封城導致從蘋果公司到特斯拉,也都受到了工廠無人上班、生產停頓的影響。卡車司機被禁止將貨物運往上海的主要航運港口,這可能會進一步擾亂全球供應鏈。

我看到一個數據,過去蘇州到上海一輛卡車一個月可以運送30次,每次成本3,000~5,000元,但是現在因為得來回核酸檢測、隔離,所以只能一個月2個來回,因此一卡車的運費漲到了近5萬元。這是令人非常恐怖的數字。

此外,上海還被視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現在整個城市可以在一夜之間被強行關閉,就會讓人懷疑,中國是否把要改革開放的決心也給關閉掉了。美國時間昨天,4月12日,美國國務院以保護美國公民「安全和福祉」之名,下令領館非緊急員工撤離上海。而中共外交部沒有表示幸災樂禍,反而批評華盛頓對中國防疫政策「無端指責」,稱已經向美國提出了「嚴正抗議」,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害怕這會對中國的形象造成衝擊,進而對中國的投資和融資、貿易等造成打擊。

但是,中共當局的抗議或安撫,都已經無法阻擋很多外資企業萌生退意。目前,很多日本商人計劃離開中國,諸多歐美企業也非常不滿。截至2021年底,已有800多家跨國公司在上海設立了地區或國家總部。其中,121家為《財富》世界500強企業,包括蘋果(AAPL)、高通(QCOM)、通用汽車(GM)、百事可樂(PEP)和泰森食品(TSN)。

4月8日,歐盟商會寫信給中共國務院和主管副總理胡春華,強調說超過1/3的駐華歐企的成品交付環節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完全中斷,33%的企業出口歐洲的產品也受到相同影響。他們建議中方加強老年人疫苗接種、儘快引入mRNA疫苗、允許無症狀感染者居家隔離。

但是,從目前看,中共當局對這個意見和建議,並沒有聽進去,依然在強調「絕對清零」不可動搖。顯然,中南海現在把這種極端防疫模式看作是一個政治紅線,不肯讓步。

這樣是有巨大的代價的,那就是,一方面,當局會繼續把這個大號感冒——上海感染超20萬人,只有一個重症,無一人死亡,當作一個巨大風車防範,會製造更多的次生災害,大量喪失民心,認為這是令人無法忍受的「文革2.0」;另一方面,會喪失掉越來越的外國企業和它們的訂單。

今天路透社報導說,世界銀行行長馬爾帕斯(David Malpass)週二(4月12日)在華沙經濟學院的座談上表示,世界各國正在努力使其供應鏈多樣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他說「這可能對大家都有好處」。

習推「全國統一大市場」到底什麼目的?

本週,一個中國經濟方面的重大新聞吸引了外界注意,那就是中國政府推出了一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這個被很多人視為要搞計劃經濟,也被認為是要繼續閉關鎖國。由於我在自由亞洲電台談過這個話題,我之前就沒有在自己的頻道【秦鵬觀察】來說。

不過,這個對中國接下去的影響會比較大,所以我們今天還是來講一講。

這個《意見》的表面說得很好,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還要實現六個統一,包括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進一步規範不當市場競爭等等。

那麼為什麼大家會那麼害怕它,認為這是一種倒退呢?這是因為大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有習近平的原因,這幾年習近平的政治和經濟改革措施,以倒退著稱,特別是加速國進民退、一個政策消滅一個行業,還在向文革2.0進發,現在又強調以國內市場為主……,這些當然讓大家感到很緊張,認為更像一個政治運動,而不像經濟決策。當然也有歷史的原因,中共一直喜歡折騰,計劃經濟是它加強集權的一種方式。

那麼我怎麼看這個所謂的「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呢?一、這是沒有抓住當前最應該解決的問題,二,我認為這種改革並非計劃經濟,但是在現行制度下舉步維艱,很難完成;三,我擔心民企和中小企業可能會在這個過程中更受傷。

我認為,中國當前經濟方面面臨的有五大方面的問題,前三個是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前說的經濟三重壓力,包括需求收縮、攻擊衝擊、預期轉弱,這些背後實際上是消費者沒錢、民營企業家沒有信心。第四大問題,就是當前疫情的處置模式,就像我們剛剛談到的,會嚴重衝擊物流、物價、就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服務業生存,也會影響中國的國際形象和投融資。第五大問題,是中國的國際關持續惡化、國際訂單萎縮,造成的原因包括中美貿易戰、戰狼式對外擴張不斷、烏克蘭戰爭和疫情防控。

這五個方面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不解決,卻想著要通過規劃全國統一市場來解決經濟問題,這根本就是南轅北轍。所以,我很懷疑,現在習近平身邊的參謀班子們沒有一個敢跟他說真話,可能還在順著他的想法,大力鼓吹他敢於和外界作鬥爭,防疫措施是符合科學的必須堅持呢。

當然,《意見》所談到的那些問題是不是存在呢?我認為是存在的,而且中國也確實需要政治經濟制度深度改變,所以我倒不認為提出的那些方向是要搞計劃經濟。雖然說,控制能源、交通、物流和產業鏈,以及未來擴大上海模式的統購統銷肯定也是中共當局的改革方向之一,這是應該歸為計劃經濟之類的範疇。其它方面,很多工作還是需要做的。

但是,問題在於,我不認為現行體制下,中共能夠很好地完成那些方向性的改革。因為,中共的省市差異、各自為政、乃至「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問題是長期存在的問題,已經積重難返了。而這個體制又是數字出官、官出數字,GDP決定官員能不能保住自己的烏紗帽,所以要打破現有的很多做法,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何況大家也都看到了,這些年習近平在經濟方面的做法,也讓官員們看到了功成不必在我、我在必不成功。所以,配合的意願肯定很低,各種消極抵抗。

這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規劃中,要實現政策統一、一張清單,其實也是必然要做的,因為我們看到美國和歐洲,也是各國成員州或國家都有自己的利益,但是他們成功的關鍵是法治。這個缺乏的恰恰是法治,司法獨立,政府是服務型政府,而這些在中國是不存在,這個體制內也不可能改變的。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數據),在那些地方是容易自由流動的,但是在中國,政府那隻閒不住的手,也是必然會不斷干預市場,特別是在當前國進民退日益嚴重、官員們和資本的利益本身捆綁日益加深的情況下,所謂司法獨立和打破地方保護是不可能實現的。

我還擔心,在這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規劃過程中,會更多考慮國企和大型民企的利益,而諸多的中小企業會成為犧牲的對象。

所以,我對當局要搞的這個所謂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很不看好,不務正業,而且出力不討好,還會南轅北轍。更多的,像是那些習近平的智囊,忽悠他搞國內大市場、擴大內需的一步閒棋,最終可能會變成中央集權的工具,同時搞得四不像,怨聲載道。

美通脹率創40年新高 拜登甩鍋普京 美媒反駁

對生活在美國的人來說,昨天的一個重大新聞,是美國政府宣布,受食品、能源、房租價格上漲推動,美國3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8.5%,創下1981年12月以來最高,季調後月率錄得1.2%,同樣創2005年10月以來新高。

就在這個時候,拜登前往愛荷華州,發表了有關降低工薪家庭成本的演講。他反覆將美國物價上漲的現象歸咎於俄羅斯,還提到了他發明出的新詞,「普京的漲價」。

美國三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8.5%,能源、食品、房租價格繼續飆升。

不過,《華爾街日報》發布了一篇編輯部文章,批評了拜登的這個說法,稱這不是普京的通貨膨脹,因為價格上漲早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就開始了,而且很難停止。

文章比較了過去一年多的通脹數據,發現拜登就職當月,只有1.4%,而隨後在過去12個月的大部分時間裡,它都在加速。「那是在普京先生決定入侵之前很久。時機反映了過多的資金追逐過少的商品,這主要是由於龐大的聯邦支出和寬鬆的貨幣政策相結合。」

《華爾街日報》批評說,過度的聯邦政府開支是造成這個通脹的罪魁禍首。它認為,川普(特朗普)總統在2020年12月簽署的一項9,000億美元的COVID救助法案是不必要的,而民主黨人在2021年3月又投入了令人恐怖的數字,1.9萬億美元,這是對通貨膨脹火上澆油。它說,這種通貨膨脹是在華盛頓特區製造的。

通貨膨脹的結果,是美國工人的實際工資下降。3月份的通漲8.5%,意味著僅在3月份,實際平均每週收入就下降了驚人的4.26美元,而在拜登擔任總統期間,美國人的平均每週收入已經下降了近18美元。與此同時,日常用品和服務的價格卻在快速上漲。

文章給出的政策建議,是拜登政府和國會凍結除國防以外的一切開支,削減關稅,以及暫停實施會增加企業成本的新法規。而現在拜登政府提出的,允許在汽油中添加更多的乙醇燃料,以及釋放戰略石油儲備,對通脹反應都是徒勞的。

這樣的結果,也會影響美國的中期選舉。路透/益普索民調顯示,美國總統拜登的支持率本週降至41%,這對民主黨在11月選舉中保住國會控制權的希望造成極大壓力。

《華爾街日報》社論認為:「通貨膨脹是一種強大的政治力量,因為它無法解釋。幾乎每個選民每天都能感受到。如果11月的選舉是對生活成本的公投,選民不會責怪克里姆林宮。他們會責怪華盛頓的執政黨。」

所以,經濟就是政治,政治也是經濟,接下去,中國和美國的經濟和政治,會如何演變呢,我們會繼續為大家關注和解讀。謝謝大家。

秦鵬直播》製作組

(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