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疫情等衝擊下 中國經濟或遇瓶頸

制裁、苛法與COVID-19疫情造成的損失

中國共產黨預計其2022年經濟將增長5.5%,但一些指標表明,這只是北京政府一廂情願的幻覺。

中國的經濟正受到多重因素的衝擊,包括COVID-19疫情、下滑的房地產市場、對維吾爾人種族滅絕招來的制裁、俄羅斯入侵的二級制裁、習近平的改革以及(對市場的)監管處罰。因此,大多數經濟學家預測,今年的(中國經濟)增長將放緩。

「今年中國能避免經濟收縮就已經萬幸了」,中國問題章家敦(Gordon G. Chang)在給《大紀元時報》的郵件中寫道:「中國在2021年尾時的經濟增長急劇下降。今年,因為總體消費下降、大範圍的疫情封鎖和激增的違約,情況只會更糟。」

章家敦在2003年時曾撰寫出版了《中國即將崩潰》(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一書,預測中國將在共產主義政權的重壓下發生經濟和政治上的內爆。

「隨著最重要的房地產行業崩潰倒塌,地方政府目前資金緊張,」他告訴《大紀元時報》:「再加上中共與其最重要的客戶之間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還有供應鏈中斷的問題。」

即使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摧毀了毗鄰的民主國家,並在此過程中毀掉了本國的經濟,但是習近平仍然偏向和欽佩俄羅斯,這對中國來說不是一個好兆頭。掌舵中國的,是一個有意在台灣照搬普京做法的人。

佩吉‧霍林格(Peggy Hollinger)在《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上指出,喬‧拜登總統花了兩個小時,試圖說服習近平共同對抗普京,但最終雙方以相互威脅經濟制裁而告終。(這樣的結局)為在中國的外資企業敲響了「警鐘」。

「近段時間以來,在中國開展業務的風險一直在升級」,霍林格在其3月23日的文章中指出。

「華盛頓和北京政府在諸多問題上關係緊張,包括技術出口、中共在新疆對(百萬)維族人和其他穆斯林群體的大規模監禁,以及在香港的鎮壓,這些已經迫使許多公司開始考慮應急計劃。COVID疫情造成的供應鏈中斷,也讓人看清了在關鍵部件或產品上依賴中國的危險。」

普京的入侵導致外國公司大規模撤離俄羅斯。(他們這麼做)是因為擔心在一個轟炸鄰國平民的國家賺錢,會受到制裁、有損聲譽。根據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在入侵發生後的四個星期內,已經有超過450家企業宣布撤出該國。

霍林格寫道:「在俄羅斯入侵一事上得到的教訓是,不可想像的事情不但可能發生,其結果還可能以無人預料的速度和規模出現。」

她還引用了企業律師的例子,他們現在建議客戶考慮對中國採取「輕資產」的方式,例如特許經營或許可,而非高風險的所有權經營。「至少,將製造業務向亞洲其它地區甚至更遠的地方分散轉移,應是當前要務。」

習近平對經濟改革的一些嘗試,引起了投資者們的特別關注。因為它們預示著,未來中國將遠離全球一體化的市場經濟。

習近平對環境可持續性和不平等問題的改革主張,充其量只是表面上的。但他對經濟增長的更深層打擊,來自於錯誤的補貼、對在政治上可能威脅中共的成功及知名企業的監管打壓,以及其對抗疫情的控制方法。這些措施都只是在推遲清算的日子,而非完全避免清算。其代價是將痛苦延伸至整個中國經濟

騰訊就是近期受到北京監管打擊重創的成功中國科技公司的例子。其第三季度收入增長放緩至8%,為2004年上市以來的最低水平。

去年,中共對該公司實施了全面的規定,包括限制兒童每週只能玩三小時的電子遊戲。騰訊的一些遊戲團隊因此被迫實施代價高昂的限制措施,而沒有精力去開發新遊戲。

北京政府還限制了兒童的線上教育,這導致騰訊在該季度的廣告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3%。騰訊高管預計,2022年的招聘人數會減少。

中國的國家主導經濟模式,根本問題正是其國家主導的部分。尤其是那些受獨裁控制的國家,傾向於最大化其權力而不是經濟收益,且比民主國家承擔更大的風險。

在中共有史以來的災難性統治下,未來趨勢將是持續和日益增加的經濟集權。

作者簡介:

安德斯‧科爾(Anders Corr),2001年獲頒耶魯大學的政治學學士及碩士學位,2008年榮獲哈佛大學政府管理學博士學位。他是《政治風險雜誌》(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Risk)的發行人、科爾分析公司(Corr Analytics Inc.)總裁,研究領域廣涉北美、歐洲和亞洲等地。他的最新著作包括《權力的集中:制度化、等級制和霸權主義》(The Concentration of Power: Institutionalization, Hierarchy, and Hegemony, 2021)和《大國大戰略:南海的新遊戲》(Great Powers, Grand Strategies: the New Gam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2018)。

原文:China’s Economy Hits a Wall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