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群:中共表面勝利實際失敗的一場戰爭

1962年,中國與印度打了一場邊界戰爭。

中國作家金輝在《西藏墨脫的誘惑》一書中這樣評價中印戰爭:「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的名義,卻得到了勝利者的一切。」

也就是說,中印邊界戰爭,從表面看,中方大勝,印方大敗;但實際結果卻是,印方大勝中方大敗

中共軍隊在戰場上大勝

1962年10月20日,印度總理尼赫魯,以中國軍隊攻擊印度為由,向印度軍隊下達了「將中國軍隊趕出去」的命令,中印邊界戰爭爆發。

當天凌晨7點半,在東段,由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負責,在西段,由新疆軍區司令員何家產負責,分別對印軍發起反擊。

戰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0月20日-29日。第二階段:11月18日-22日。

在中國軍隊的突然打擊下,印軍全線潰敗。在東西兩段,被印軍占領的中國領土,基本都處於中國軍隊控制下。

在中國軍隊奪回的領土中,東段的藏南地區非常富饒,其中達旺地區還是六世達賴喇嘛的誕生地。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繁茂,物產豐富,環境和面積與浙江省相似,有「西藏的江南」之稱。

西段的阿克賽欽地區高寒缺氧,不適合人類生存,當時是無人區,僅有中國在五十年代修築的新(疆)(西)藏公路從此經過。印軍侵占了距新藏公路一百多公里外的數十個高海拔據點。戰爭爆發後,中國軍隊很快奪回這些據點。

當時,中共對這次戰爭的宣傳聲勢極大,各種報紙、廣播將中國軍隊勝利的消息,迅速傳遍大江南北,還拍攝了紀錄片,在全國各地放映。

印軍大敗後「收復失地」

1962年11月21日,中共當局單方面宣布全線主動停火,主動後撤,並歸還繳獲的印軍全部武器裝備。

在東段,中共將軍隊後撤至1959年的實際控制線,即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北20公里,放棄藏南地區。在西段,中共軍隊也從1959年的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里,僅保留西線阿克賽欽地區靠近新藏公路的幾十個高海拔據點。

中共單方面宣布無條件撤軍後,以「被侵略者」自居的印度,絲毫不領中共的情,反而認定中共主動撤退是「理虧」和「心虛」。中共軍隊剛撤走,印度軍隊就大搖大擺地「收復失地」,重新占領中印東線有爭議的藏南地區。

英國作家內維爾·馬克斯韋爾在《印度對華戰爭》一書中寫道:「當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中國政府突然宣布單方面無條件撤軍,這與其說讓全世界都鬆了一口氣,不如說是讓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實際上也就是讓自己付出巨大代價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化為烏有。」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爭:中國從中得到了什麼》一書寫道:「不要這片土地,軍人想不通,老百姓也想不通。六二年我們從雪山向下壓,勢如破竹,半路上把棉衣都甩了,越打越快。往回撤的時候,可是越走越慢。戰士們想不通,這是我們的領土,為什麼還要撤?」

原西藏林芝軍分區司令員王克忠說:「(藏南地區)那可是個好地方啊,比這邊還好。當年打過去的時候,我們都看見了。(現在)指望談判是根本談不回來了……老頭子(指毛澤東)在這失策了。」

原西藏林芝軍分區政委閻士貴說得更尖銳:「可惜了這片土地,現在想拿回來不容易了……搞成這個樣子,後人要罵我們還不如清朝的最後一個駐藏大臣趙爾豐!」

印軍重新占領藏南地區(印度稱之為「東北邊境特區」)後,加緊向這個地區移民。到現在,這個地區已有一百多萬人。1972年,印度將「東北邊境特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1986年,印度議會通過立法,將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升格為邦。1987年,印度正式宣布成立「阿魯納恰爾邦」。

「阿魯納恰爾邦」的面積83,743平方公里,超過兩個台灣的面積。

為什麼爆發中印戰爭
表面原因是由邊界爭端引發。
中國與印度的邊界2,000公里,分東、中、西三段。

在東段:1913至1914年,英屬印度、西藏地方政府、中華民國在西姆拉舉行三方會談。中華民國因無法接受談判協定,1914年7月3日退出談判。同日,西藏地方政府與英國駐印度殖民政府簽訂西姆拉條約,劃定「麥克馬洪線」,將面積約9萬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區劃歸英屬印度。1947年印度獨立後,認為這塊土地屬於印度。但歷屆中華民國政府都拒絕承認西拉姆條約的合法性。中共當政後,也拒絕承認。

中段主要為錫金地區,中方認為爭議領土約2100平方公里,目前全部為印度占領。

西段包括中國控制的阿克賽欽地區(約4萬平方公里),和印度控制的克什米爾拉達克地區(約5.9萬平方公里)相連。

印度自1947年獨立後,就開始搶占中印邊境爭議地區,以造成既成事實。1954年,印度政府全面修改官方地圖,並在中印邊界東段、中段、西段不斷蠶食爭議地區,甚至越過麥克馬洪線向北推進,中印邊境衝突日漸增多。到1962年,終於引發一場戰爭。

深層原因是毛澤東需要贏得一場戰爭勝利給自己鼓氣。
1962年1月11日到2月7日,中共召開「七千人大會」,總結1958年毛發動大躍進運動導致的大災難。

1959、1960、1961,中國出現大面積餓死人現象。據原新華社高級記者楊繼繩考證,當時,全國餓死 3600萬人。

「這個數字相當於1945年8月9日(美國)投向(日本)長崎的原子彈殺死人數的450倍。即大饑荒相當於向中國農村投下了450枚原子彈……相當於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數(24萬人)的150倍……超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亡數字(一千多萬)……慘烈程度遠遠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4000萬-5000萬)。這四五千萬人是在歐洲、亞洲、非洲廣袤的土地上、七八年間發生的,中國這3600萬人是在三四年間死亡的。」

「這是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的悲劇。在氣候正常的年景,沒有戰爭,沒有瘟疫,卻有幾千萬人死於飢餓,卻有大範圍的『人相食』,這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異數。」

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家主席劉少奇,在七千人大會上總結說,這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被迫在會上作檢討。據《鄧穎超日記》記載:七千人大會上,不少人提出主席退下來。1962年2月10日,毛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表示:「願服從會議決定,辭去主席退下,搞社會調查。」朱德、陳雲、鄧小平表態:歡迎毛辭去主席職務。

七千人大會後,毛退居二線,劉少奇等在一線主持中央工作。毛心裡憋了一口惡氣。

1962年9月召開的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毛澤東以「利用小說反黨」的名義,將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祕書長習仲勳等打成「反黨集團」。

毛說:「利用寫小說搞反黨活動,是一大發明。凡是要想推翻一個政權,先要製造輿論,要搞意識形態,搞上層建築,革命如此,反革命也如此。」

毛所說的小說,是指歌頌中共陝北根據地創辦人的《劉志丹》。這部小說被認為突出了陝北根據地創辦人劉志丹、高崗、習仲勳等,這就是反黨、反毛,必須批倒批臭。

1962年,已被毛打倒的中共元帥彭德懷,給中央寫了一份書面材料,後稱被為「八萬言書」要求審查他一生的是非曲直。毛認為,彭要「翻案」,意味毛整彭整錯了。毛明確表示:彭不能平反。

1962年,中共在反美的同時,也不斷反蘇,中蘇關係持續惡化。蘇共領導人赫魯曉夫對毛搞的大躍進、人民公社等極左做法多次表達不滿,讓毛非常生氣。毛一次又一次升級對赫魯曉夫的批判。

1962年,毛在黨內外、國內外,都遭遇巨大挑戰。國外,「美帝國主義」反對他;「蘇聯修正主義」攻擊他;在黨內,毛認為,劉少奇、鄧小平、習仲勳、彭德懷等,都在反對他。

這個時候,得到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支持的印度總理尼赫魯,也一個勁地反對他。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毛決定跟印度打一仗。

結語

到1962年,因毛的極左政策,中國3600多萬人餓死。毛跟印度打仗,決不是為了中國人民的利益。此戰中國雖勝卻大敗,大片領土得而復失,說明毛不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

毛發動這場戰爭的真正原因,是為了藉助一場戰爭的勝利鞏固自己的權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