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2月19日訊】和合二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掌管和平與喜樂的神仙,形像是兩個憨態可掬的童子。千百年來,作為保佑世間朋友友誼長存,情侶情意綿長的存在而深入人心。這兩位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們是唐朝的兩位修行人,一位名叫寒山,一位名叫拾得,他倆與豐干高僧一同被譽為「國清三隱」。民間傳說寒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拾得則是普賢菩薩的化身。不過,本該是六根清淨的僧人怎麼會跟朋友情、夫妻愛的事情扯上關係呢?其實這裡面有一個天大的誤會。
民間傳說親如兄弟的寒山、拾得,同時愛上同一位姑娘,但是兩人一開始卻互相不知情。直到拾得要結婚的時候,寒山才得悉與好友愛的是同一個人。於是寒山就離家出走,結廬修行,以成全朋友。而拾得了解到朋友出走的詳情以後,感動於他的情誼,就捨棄未婚妻去找他。
拾得快來到寒山住的地方時,折了一朵盛開的荷花作為禮物;而寒山想拾得遠道而來,肚子肯定餓了,拿著一個盛滿飯菜的食盒去接。兩人見面,好不高興,都不願意再下山,於是出家為僧,開山立廟,創立了寒山寺。
人們感念兩人的深厚情誼。稱兩人為和合二仙,並經常把他們的形象放在吉慶場合,象徵情意綿長與和諧美滿。
後來兩人被改成了童子的形象,不僅打扮圓潤可愛,還扎著丫髻、總滿臉笑容,一副喜氣洋洋的模樣。一個穿著紅衣服,手拿一朵蓮花,另一個穿著綠衣服,捧著一個盒子。至於並蒂蓮與盒子在古代,都具有美好吉祥之象徵。
不過,這僅僅是民間傳說的一個版本,聽起來有些不靠譜,還是讓我們來看看其它可靠的記載吧。
寒山、拾得為唐代的兩位高僧,大約生活在唐代武后至憲宗時期。寒山是天臺人,讀過書,姓氏已不得而知,隱於天臺山之寒岩,故稱寒山,後人尊稱曰寒山子。平時言語怪異,行為瘋癲,「容貌枯悴,布襦零落,以樺皮為冠,曳大木屐······或混處童牧,或時叫噪,望空慢罵。或云:』咄哉!咄哉!三界輪迴!』」時人稱其為「瘋狂子」。
至於拾得,則是豐干高僧從天台縣赤城道旁撿來的棄兒,故稱拾得。長大後在天臺國清寺廚房裡幹粗活。寒山與拾得十分友好,常至國清寺幫助拾得在廚房裡幹活,兩人「終日晤語,潛聽者都不解」。拾得每日將僧廚裡的殘飯剩菜倒在竹筒裡,寒山來了即背負去,作為食物充飢。國清寺除了豐干禪師之外,別的僧人都將兩人視為「瘋癲漢」,但二人相得,親密無間,情好如兄弟。
拾得有詩云:「從來是拾得,不是偶然稱。別無親眷屬,寒山是我兄。兩人心相似,誰能徇俗情?若問年多少,黃河幾度清。」
民間傳說寒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從寒山、拾得現存文獻來看,兩人的思想傾向於勸世醒世。一是勸人看破塵世,看穿人生:賢士不貪婪,痴人好爐冶。麥地占他家,竹園皆我者。努膊覓錢財,切齒驅奴馬。須看郭門外,壘壘松柏下。
詩所宣揚的思想就是浮生若夢,生前努力追求財貨名利,貪圖享樂,終不免一死,最終全都冰消瓦解,才知道生前勞心費神追求榮華富貴的種種行徑,是極端愚蠢的。由看透生死,看透人生,進而否定財貨名利、富貴榮華對人生的意義,再到最後否定人生在世追求富貴榮華的種種努力。
二是奉勸世人能忍自安,以忍耐求得平安和諧。最著名的是刊載於《古尊宿語錄》中的寒山與拾得的問答: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寒山云:還有甚訣可以躲得?拾得云:我曾看過彌勒菩薩偈,你且聽我念偈曰: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世人愛榮華,我卻不待見,名利總成空,我心無足厭,堆金積如山,難買無常限。子貢他能言,周公有神算,孔明大智謀,樊噲救主難,韓信功勞大,臨死只一劍,古今多少人,哪個活幾千?這個逞英雄,那個做好漢,看看兩鬢白,年年容顏變,日月穿梭織,光陰如射箭,不久病來侵,低頭暗嗟嘆,自想年少時,不把修行辦,得病想回頭,閻王無轉限,三寸氣斷了,那時哪個辨?也不論是非,也不把家辨,也不爭人我,也不做好漢,罵著也不言,問著如啞漢,打著也不理,推著渾身轉,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臉面,兒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見,好個爭名利,須把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勸君即回頭,單把修行幹,做個大丈夫,一刀截兩斷,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悟得長生理,日月為鄰伴。
這段問答集中反映了寒山、拾得的處世理念:能忍自安,不與人計較是非,對於別人的侮辱、打罵均不放在心上。這一理念也比較符合傳統社會以「忍」為消災免禍妙訣的處世之道。
(轉自看中國/責任編輯: 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