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會在凌晨3點乍醒?

文/Brandon LaGreca(針灸師) 趙孜濟編譯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2月09日訊】通過調養肝臟來調節新陳代謝,能避免半夜乍醒。有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困擾著許多人:有的人入睡沒有問題,但在凌晨會忽然醒來,並且感到焦躁不安。直到一兩個小時後,才能重新入睡。第二天早上,會有沒睡好的感覺。整合醫學稱之為「非恢復性睡眠」。

如果你也有這種情況,那麼這裡有兩個解釋,直接告訴你如何改進,幫助你一覺到天亮。

第一種是傳統中醫理論。

中醫認為,身體的生命能量在體內循環時,會在兩小時內達到峰值。凌晨1點到3點之間,是肝功能最活躍的時候。

這與西方生物醫學生理學一致。西方生物醫學生理學認為,身體大部分修復和解毒機能,是是在睡覺時進行。

中醫和西醫在這裡有一個必須澄清的重要區別。在提到東方醫學的器官名稱時,(西方的)中醫大夫使用大寫字母(Liver)。它描繪了中醫意義上的器官及其與身體、思想、情感和精神的整體關係。而小寫字母的「肝臟」(liver),是指西醫中的肝臟和我們在生理學上的理解。

但中醫和西醫之間存在重疊。兩者都認識到肝臟有能力清除體內的有毒物質,但東方醫學認為肝臟也負責清理負面的思想和情緒。

如果在凌晨3點,肝臟結束工作時醒來,就表明身體一直在努力處理環境和情緒壓力源。夢境在凌晨時分更為清晰,因為這之前的幾天和幾週中未解決的問題會在奇怪和令人不安的夢境中上演。僅此一項就可以令我們乍醒,心跳加速,伴隨著不安的大腦活動。

但西方對肝功能的理解,提供了另一種視角來解釋這些現象。

肝臟儲存糖原作為快速燃料來源,以在兩餐之間維持新陳代謝。這將提供大約12小時的葡萄糖(糖),12小時之後身體會分解脂肪,並釋放酮作為燃料。如果新陳代謝健康、靈活,這種轉變是無縫的,睡眠時幾個小時不吃東西,不會有問題。如果新陳代謝依賴於糖作為燃料,則這種轉變會引起身體的壓力反應,腎上腺會釋放激素皮質醇(壓力激素),以提高血糖。

血糖下降是夜間醒來的根本原因。這是由於肝臟更需要能量來促進新陳代謝,同時解毒廢物。

無論這壓力是生理上還是情緒上的,當腎上腺皮質醇升高時,伴隨著兩種兒茶酚胺激素——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新陳代謝會受到影響,隨著而來的就是從睡夢中醒來。即使是睡得最沉的人,也肯定會被這些強大的刺激激素喚醒。當然,如果血糖平衡,就不需要用到這些激素。所以,新陳代謝的靈活性是保證睡眠的關鍵。(註:即代謝系統是否可以靈活地從燃燒糖的模式過渡到燃燒脂肪的模式。)

有一個簡單的方法來檢查自己的睡眠障礙是否是血糖不平衡引起的。早點吃晚飯,睡前不要吃零食,只吃以下食物中的一種:一茶匙生蜂蜜,一片午餐肉火雞或一湯匙椰子油。分別嘗試每個,看看哪樣食物可以防止夜間醒來。這樣你就可以知道你的新陳代謝燃燒脂肪效率有多高(而不是單單依賴糖)。

早醒的人,如果新陳代謝燃燒脂肪效率低,生蜂蜜可能是唯一使你安睡的食物。(Shutterstock)

如果新陳代謝燃燒脂肪效率低,生蜂蜜可能是唯一使你安睡的食物。如果效率高,椰子油中的酮將發揮最佳作用。像火雞這樣的蛋白質,燃燒速度比屬於糖類的生蜂蜜慢,但最終可以被肝臟轉化為糖。有些人適合高蛋白飲食,一片火雞能維持他們的代謝需求,同時提供豐富的色氨酸,色氨酸是褪黑激素的前體胺基酸。

這個每晚的飲食實驗可以幫助你在短期內入睡,並令你對自己的身體在轉換糖和脂肪之間的代謝模式的效率有所了解。

但你長期目標是每天晚上睡前不需要吃零食。解決方案是雙重的:減輕壓力以防止夜間皮質醇飆升,並將一個人的新陳代謝轉向燃燒蛋白質和脂肪,使其適應夜間燃燒脂肪的模式。

減輕壓力可以通過在睡前寫日記來發洩一天的挫折感來實現。後者可以通過長期有規律的食用低碳水化合物食物,練習間歇性斷食法,或限時飲食加強新陳代謝來實現。

這兩個方法可以使壓力荷爾蒙受到控制,並恢復良好的睡眠。了解不同文化對肝和肝功能的解釋是整體解決睡眠作為代謝紊亂的關鍵。利用東西方醫學的精華,享受深度恢復性睡眠。

Brandon LaGreca,威斯康星州持照針灸師。他是《癌症和EMF輻射:如何保護自己免受靜電污染的沉默致癌物》(Cancer and EMF Radiation: How to Protect Yourself From the Silent Carcinogen of Electropollution)和《癌症,壓力和心態:集中心靈以增強癒合和彈性》(Cancer, Stress & Mindset: Focusing the Mind to Empower Healing and Resilience)的作者。他的博客是Empowered Patient Blog。

原文「Why Do I Always Wake Around 3 a.m.?」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曉梅)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