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1月25日訊】由於有關烏克蘭局勢的談判未獲突破,俄烏邊境仍然戰雲密布,俄軍隨時可能揮軍入侵烏克蘭,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星期一(1月24日)表示,將下令更多的部隊進入待命狀態,同時向東歐國家增派艦艇和戰機。
北約表示,正在向波羅的海地區增派兵力,以強化「威懾」。丹麥向立陶宛增派一艘護衛艦以及F-16戰機;西班牙向保加利亞增派軍艦,並且也可能增派戰機;而法國則已做好向保加利亞出兵的準備。
與此同時,愛爾蘭宣布,由於俄國總統普京對烏克蘭的入侵已經箭在弦上,因此俄羅斯原定在愛爾蘭外海舉行的軍事演習已經不受歡迎。
北約祕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表示,北約將「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保護和防衛所有的盟友」。「我們將對我們安全環境的任何惡化作出回應,包括通過加強我們的集體防衛。」
在北約宣布上述一系列軍事行動的同時,歐盟外長會議也在布魯塞爾舉行。與會者試圖在力挺烏克蘭問題上展示全新的堅定立場,以化解在如何抗擊俄國侵略問題上外界可能存在的各方態度不一的印象。
「我們在烏克蘭局勢問題上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團結一致,並與美國展開密切的協調,」主持會議的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在布魯塞爾向記者表示。
根據美聯社的報道,博雷利在被問及歐盟國家是否也會像美國一樣從駐基輔的大使館中撤離家屬問題時表示,「我們不會做同樣的事情。」他表示,他很想聽聽布林肯國務卿對這一行動做解釋。
英國也在星期一宣布,將從駐基輔大使館中撤離部分外交官和家屬。英國外交部解釋說,此舉是因為「俄國越來越大的威脅而作出的回應」。
美國駐基輔大使館的一項聲明說,「俄國軍事行動隨時都可能發生。」聲明還提醒仍在烏克蘭的美國公民早作撤離的準備。
烏克蘭外交部發言人尼科連科(Oleh Nikolenko)在一項聲明中表示,美方的決定「為時過早」,而且表現出「過度謹慎」。他指出,俄國正在烏克蘭人和在烏外國人中製造恐慌,以破壞烏克蘭的穩定。
德國目前仍在觀察事態的發展。不過德國外長貝爾博客(Annalena Baerbock)強調,「我們不能再為局勢的不穩定推波助瀾;我們需要繼續非常明確地支持烏克蘭政府,最重要的是要維護這個國家的穩定。」
根據美聯社的報道,愛爾蘭外長柯文尼(Simon Coveney)抵達布魯塞爾後表示,他將告訴與會者,俄國計劃在距愛爾蘭240公里的西南方海域舉行軍事演習,雖然地點是在國際水域,卻是在愛爾蘭專屬經濟區內。
「在烏克蘭局勢的背景下,現在不是增加軍事活動並升高緊張的時候,」柯文尼說。「他們選擇在歐盟的西側、愛爾蘭的外海舉行演習這件事,我們認為現在完全不受歡迎,也不需要,特別是在未來幾週內。」
布林肯國務卿星期一也將通過視頻參與歐盟外長會議。由於俄國在俄烏邊境據信已經陳兵大約10萬人,而且配備了坦克、火炮等重型裝備,歐盟外長會議可望重申對俄國行動的譴責。
俄國要求北約撤銷之前曾經做過的終有一天會讓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承諾,並從前蘇聯陣營國家撤出部隊和武器裝備。
美國則告訴莫斯科,這些要求沒有談判餘地,但是願意討論相關的武器控制、導彈部署和互信措施等問題。
美聯社引述外交官和其他官員在會前所作的預測稱,歐盟外長會議將再次呼籲進行對話,特別是以「諾曼底模式」進行對話。所謂「諾曼底模式」,就是由德法俄烏共同參與的對話平台。2015年,俄國吞併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一年後,「諾曼底模式」對話曾經幫助化解俄烏之間的敵意。
歐盟外長會議還將再次對莫斯科提出警告,如果普京下令入侵烏克蘭,俄國將面臨「重大的後果和嚴厲的代價」。這些代價將包含金融和政治兩個方面。歐盟一再表示,如果俄國入侵烏克蘭,歐盟已準備好在數日內對俄國實施全面制裁。
與俄國為近鄰的三個波羅的海國家在美國支持下,在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證實,它們計劃向烏克蘭運送美國製造的反坦克和防空導彈。
然而針對歐盟在烏克蘭局勢上的立場是否是鐵板一塊的疑慮仍然揮之不去。由27個國家組成的歐盟由於各自的政治、經貿和能源利益並不完全重疊,因此在對待莫斯科的態度上也很難真心實現高度一致。歐盟目前有大約40%的天然氣供應來自莫斯科,而且絕大部分天然氣供應通過鋪設在烏克蘭的輸氣管道運送。
歐盟中德法兩個大國的態度也十分引人注目。德國通往俄國的北溪2號輸氣管道已經建成尚未投入使用,法國總統馬克龍則重申之前已經被拒絕過的有關歐盟與俄國舉行峰會的呼籲。
去年年底,當美國的情報評估俄國可能準備入侵烏克蘭時,德法兩國一開始還曾表達懷疑的態度。
匈牙利總理維克托∙歐爾班(Viktor Orban)預定下星期會晤普京,討論一項由俄國支持的將匈牙利一家核電廠擴建的計劃。
不過美聯社引述外交官和官員的話說,歐盟的常設行政部門「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正在制定嚴厲的制裁措施。但是這些官員既不願透露制裁的具體措施,也不願說明俄國具體做了什麼就會啟動這些制裁措施。
(轉載美國之音/責任編輯: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