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明:「動態清零」無望「清零」 動搖經濟根本可憂

香港特區當局近日改變口風,抗疫政策目標由「清零」變成「動態清零」,但此四字真言根本有違事實,因為「動態清零」既代表無法「清零」,而原本用來「清零」的抗疫辦法卻如鐵板一塊,毫無「動態」可言。

根據大陸官方的說法,「動態清零」包括三方面:一是及時主動發現傳染病源,不論感染者有症狀還是無症狀;二是發現病例後,盡快採取公共衛生和社會干預措施,控制疫情擴散;三是有效救治,減少重症及死亡發生。上述三點都不提「清零」,不啻否認「清零」是目標,過往的規矩—連續二十八天沒有新症等於徹底清除疫症,亦不再提及。新說法的目的是「追求最大限度地統籌社會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不外表明決心,沒說達到「清零」的目標。

「清零」無望,其實是國際公共衛生專家的共識。眼下Omicron變種病毒傳染力強,加上不少患者症狀輕微甚或是無症狀,實在防不勝防。更要害的是,即使全民檢疫找出感染者,病例再度歸零,但若恢復對外通關,病毒亦會再度臨門,結果要再閉關掃清疫情,然後再通關,再然後疫情捲土重來,如是者收收放放沒完沒了,社會運作始終無法回復正常。因此,抗疫重點是與病毒共存,將力量放到加強防疫能力,提高衛生意識,改善醫治方法,期待大流行轉變成風土病。

另一方面,隨着疫苗普及,新藥物的研發,當初堅壁清野卻令社會蕭條的抗疫政策亦顯得過時。新形勢下,只要疫苗防疫力強、接種率高,染疫者的症狀一般輕微,加上治療方法陸續改善,重病和死亡率大幅下降,醫療系統不至超出負荷。「動態清零」的「動態」,該是因時制宜,集中力量到預防和治療(如疫苗注射、防禦措施、病例分流、醫院服務等等),而不是墨守成規,甚至不怕擾民無極限,無休止地大規模封區檢疫,長期隔離,以至極力限制公眾及商業活動。

無疑,中國大陸防疫手法嚴厲,自有其獨特的考慮,但香港實無須盲目跟從。根據港大醫學院研究發現**,國產的滅活疫苗即使注射三針,產生的抗體仍不足以對付Omicron病毒,因此疫苗接種率雖然達到八成,也於事無補。礙於大陸拒不外購抗疫力強的mRNA疫苗(如復必泰),而自己又未研發成功,只好封關鎖國,以免病毒擴散一發不可收拾,也就情有可原。

反觀香港,醫療系統與世界接軌,不難取用最先進的治療方法及藥物,同時市民採用復必泰疫苗居多,而過往注射兩劑國產滅活疫苗者,亦可轉用復必泰為加強劑,即可對付Omicron,因此只待接種率進一步提升(現時有七成人口接種兩針),根本無需要以無止境的嚴厲措施,去追求不可實現的目標。

其次,北京抗疫雖然連帶政治考量,但香港無須有樣學樣。由今年二月冬季奧運會開始,然後是全國人大丶政協會議,再到十一月左右中共召開二十大,均事關重大,相信北京未來一年不惜閉關鎖國,也要防控疫情,確保社會穩定,免生枝節有礙大事。

再者,抗疫又是標榜民族主義的時刻,各種措施如只用國產疫苗、封城強迫檢疫、對外長期閉關、健康碼貼身追縱等等,都代表跟西方涇渭分明的中國模式,因此抗疫之餘,更要好好宣揚,以示國威,也增強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所以儘管防疫形勢大大有別於從前,也儘管中國模式有多麼不濟,也得咬緊牙關堅持下去,繼續示範中國模式的「優越性」。

不過,這些考慮不該是香港的負累。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人員自由往返世界各地、法治丶資訊自由均異常重要,後兩者已備受衝擊,如今外訪返港需要隔離檢疫三星期,難免令外資機構卻步。據知不少國際金融機構的外籍高層因此離職,有區域證券行業組織的調查甚至發現,過半大型國際銀行及資產管理機構經理相信如此下去,未來三年的營商環境只會持續惡化***。

「完善」後的香港,據官方的說法,正由亂轉治,經濟必定向好,但香港特區當局若不實事求是,只求政治正確,緊跟「清零」政策,最後「清零」失敗,又無法動態兼顧經濟活動的需要,以至犧牲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動搖香港經濟根本,又是否有損國家安全呢?

(轉自自由亞洲/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