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農村上大學 女知青竟付出這樣的代價

作者: 周恩錫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1月12日訊】文革中紅衛兵打倒「走資派」後,數千萬青少年在毛澤東的號召下「上山下鄉」當「知青」。在那個瘋狂年代,涉世不深的年青一代遭到軍代表和農村幹部的欺凌,尤其是花樣年華的女知青大量被姦污。在回城、入黨、提幹、上大學等等利誘逼迫之下,成為中共暴政之下的犧牲品。這是中國大陸文革時期血淋淋的卻又幾乎被遺忘的真實歷史。

2013年11月25日,愛思想網刊發周恩錫撰寫的文章《一個知青帶隊幹部的直白——紀念知青上山下鄉運動45週年》,文中披露,1972年安徽某縣開始所謂「貧下中農推薦上大學」,最終有70餘人獲得這天大的「幸運」。在進行上學前體檢時,婦科檢查的醫生驚訝地發現,70多名女知青沒有一名是處女,而且幾乎全都不是陳腐性裂痕。她們都是在招生通知下發以後失去貞操的,女知青們是以肉體為代價換得了一張離開農村的通行證。

(一)

「誰要是不為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結束而高興,他就是沒有心肺;誰要是追憶『如歌歲月』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他就是沒有頭腦。」

在剛剛閉幕的中共十八大上,產生的中央決策群體有一個鮮明的時代特色,即有一部分人具有知青經歷,據統計,205名中央委員中,有65人有過知青經歷,佔這個群體的31.7﹪。其中,25名中央政治局中,有7位是知青一代,佔比28﹪;而新一屆中央政治局七個常委中,有著知青經歷的就有五人!習近平,1969年至1975年,陝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知青;李克強,1974年至1976年,安徽省鳳陽縣大廟公社東陵大隊知青;張德江,1968年至1970年,吉林省汪清縣羅子溝公社太平大隊知青;劉雲山,1968年至1969年,內蒙古土默特右旗蘇卜蓋公社勞動鍛練;王岐山,1969年至1971年,陝西省延安縣馮莊公社知青。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七名常委中有著知青背景的就佔了五名,佔了總數71.4﹪,有知青經歷的一代人全面進入決策層,現在的年輕人也許不清楚,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青年參加到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中來,怎樣看待那段中國青年的不平凡歲月……?

回顧四十多年前,1968年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下簡稱文革)的高潮中,毛澤東下令:「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隨即在全國各地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1968年以老三屆(初、高中生)為主體的大規模上山下鄉運動,直到文革結束。整整十年間,全國近2000萬知青從大、中城鎮響應所謂「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這場主要起於大躍進後困難時期,高潮於文化大革命經濟停滯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隨著計畫經濟體制的消失也結束了。

知青群體北起北大荒,南到海南島,西至新疆,東達海疆,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下鄉走上了一條非常悲慘的道路。如何評價長達十年,觸及千萬知青和家庭的歷史大事?每個知青都會因家庭背景,下鄉經歷以及機遇等而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截然對立的兩種看法。

1974年文革已經八年,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也已六年,知青上山下鄉運動逐漸暴露出許多問題。此時,毛澤東給福建知青家長李慶霖的信:「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統籌解決。」其中選派城市企、事業單位優秀幹部,做為知青帶隊幹部進駐青年點就是重要措施之一。我成為首批遼寧省鞍山市1974年帶隊幹部,在1974年秋天,和當年下鄉的知青一起,到盤錦地區盤山區曙光國營農場賈家大隊一隊青年點,和知青同吃、同住、同勞動。

在一年多的時間與知青朝夕相處,渡過了難以忘懷的激情歲月,冬天,我和知青一道出河工挖水渠;春天,種試驗田,育秧苗,插稻秧;秋天,揮鐮收割稻穀;閑暇,到稻田排水溝踩螃蟹。每天晚上,在知青宿舍和知青及青年社員利用政治夜校場地學唱歌曲等,我用所學知識給知青補習文化課,知青給農村女青年上掃盲文化課。經過知青的努力拚搏,賈家大隊一隊青年點贏得盤綿地區先進青年點光榮稱號。至今令人難忘是在知青選調回城的評選會上,上級指定一隊評選不需經過貧下中農推薦,在評選會上,大連、瀋陽、鞍山、盤綿等四地知青,相互體諒對方困難,爭留不爭走的動人場面,使不少人流下了眼淚。

站在21世紀的新起點,如何認知那場牽涉到千萬家庭的大事,筆者的看法:在文革浩劫中,本應在課堂讀書的孩子,在停課鬧革命的情況下,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每個知青都受到難得的人生磨難。無論是曾經進入高等學府深造的知青學員,現在成功的知名人士,還是返城風暴回城後就業知青,以及至今留在當地的知青。知青應該懂得,對於這場沒有選擇權的上山下鄉運動,根據個人的成長經歷對那段歷史進行評價是沒有歷史價值的。

著名知青作家葉辛指出「在知青群體中產生知青作家群,但是我們這代人幾乎沒有優秀化學家、物理學家、醫學家,蹉跎歲月給整整一代人造成了很大傷害,有許多沒有還清的債。」以雲南知青為代表發起的全國返城風暴,得到全國知青的響應,在中共的默認下,結束了全國長達十年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現在該是給弱勢知青群體進行知青債補償的時候!當年的知青已經步入中、老年行列,他們的後代已經成為當代中國青年。當他們看到父輩在主流媒體刊載「無悔青春」、「歲月如歌」等文章來歌頌往事,是對非正常死亡,長眠在農村土地知青;是對沒有機會學習,回城後無專業技能,現已成為弱勢知青群體的褻瀆。更是對李慶林上書「偉大領袖」,部分知青在農村遭遇的困難和問題暴露於世,中共從1974年到上山下鄉運動結束,全國各地派出數萬知青帶隊幹部到知青點「三同」,幫助知青解決存在具體問題的否定;是對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洗白舉動。

長眠在農村土地的知青,不會有「歲月如歌」的雅興,也不會是多數是弱勢群體知青那一代人「無悔青春」生活的主旋律。「誰要是不為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結束而高興,他就是沒有心肺;誰要是追憶『如歌歲月』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他就是沒有頭腦」。無論個人如何「無悔青春」還是媒體如何「歲月如歌」,它畢竟標誌一個「永不復生」歷史時代的結束。實踐證明: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是在文革特定歷史時期派生出的錯誤產物,是我們國家對一代青年欠下的知青債。每當我拿起和知青合影照片時,一個正在求學的孩子放棄學業奔赴廣闊天地歷盡磨難,現在已經老了的影像就浮現在我的腦海裡,他們一生甘於奉獻的精神對後輩子孫是無形的激勵,知青中的多數是當今社會的弱勢群體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儘管部分知青在上山下鄉運動中取得成功,那是他們戰勝種種困難取得的,不會,也不可能是那個時代知青的勝利符號。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部分知青由於種種原因,無法適應當地的艱苦生活環境,有的過早染上了疾病,在返城風暴到來之前,極少數知青離開了知青夥伴,長眠在祖國大地。僅不完全統計,僅1974~1979年,知青非正常死亡人數為15,899人,佔死亡總人數的61.9%,這還不包括1967~1974年非正常死亡人數。有夜間失火把十位平均年齡不到十七歲的女知青燒成一堆焦碳的,有一次草原失火燒死知青六十九名的……,他們曾經是我們的同學、朋友、夥伴。

筆者倡議:現在知青群體多數尚在人間,新的高層領導群體,多有上山下鄉背景,為紀念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五十週年,應在1918年的北京建立「知青紀念碑」或在知青上山下鄉比較集中地點的省、區建立「知青紀念碑」等永久紀念物。什麼樣的紀念物,可在廣泛徵求社會各界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建設地點,認真傾聽知青們的意見,在取得社會共識的基礎上,再由政府有關部門及知青代表協商解決。所需資金,由有關人士代表制定「國家出大頭,知青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自願」的實施細則。萬事開頭難,只要有知青多數人支持,有政府高層支持,取得社會各階層的諒解,沒有什麼事能難倒戰天鬥地的知青群體。

紀念碑或其它永久紀念物,應告知當今的人民,是中共發動了「文革」的重大錯誤,才可能發生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知青本人和他們的家庭做出了最大的犧牲。告慰非正常死亡、長眠在地下的知青閉上雙眼,中國經濟體制已經發生了巨變,永遠不會有再第二次上山下鄉運動。讓中華民族的後人永遠記住他們——20世紀獨一無二的上山下鄉知青群體。一個直面歷史錯誤的民族,才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獲得世人的理解和信任,才不會遭到「和平演變」,才能永遠自立界之林。

(二)

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已經過去了40多年,當年的知青已經步入中、老年行列,主流媒體報刊告知:「難忘激情歲月,講述知青年代。」為此將錄製「2013年知青網路過年晚會,將在2003年2月6日在鳳凰臺知青頻道向全球實況播出。演出將表現對知青生活的懷念,歌頌社會的和諧。」——《天津中老年時報》。知青歲月過去了四十餘年,主流媒體通過部分知青用演唱會等多種形式,就可以規避,空白,屏蔽,那段千萬家庭和知青難以忘懷的歲月,使那段歲月泛紅,現在的年輕人沒有經歷過,不瞭解,把曾經的錯誤變成知青「無悔青春」……。讓我們簡要回顧那段歷史,四十多年前,1968年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下簡稱文革)的高潮中,毛澤東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隨即在全國各地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

1968年以老三屆(初、高中生)為主體的大規模上山下鄉運動,直到文革結束。整整十年間,全國近2,000萬知青從大、中城鎮響應號召「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在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中期,知青上山下鄉運動逐漸暴露出許多問題。筆者在下鄉前集中學習期間,瞭解到不少軍隊和地方幹部利用職權胡作非為的事件(比如,以回城或推薦上大學為條件糟踐女知青,1972年安徽某縣首次由貧下中農推薦上大學,最終有70餘人獲得這天大的幸運。在進行上學前體檢時,婦科檢查的醫生驚訝地發現,70多名女知青沒有一名是處女,而且幾乎全都不是陳腐性裂痕。她們都是在招生通知下發以後失去貞操的,女知青們是以肉體為代價換得一張離開農村的通行證),筆者在帶隊期間,盤錦地區大窪縣某農場旭日大隊(全國先進青年點),是當時瀋陽軍區政委李伯秋的聯絡點,當女青年因上大學幾乎無一倖免被侮辱的事情暴露後,政委很不理解女青年為什麼不早反映,調查取證落實很困難,其中,有個女青年說,「我們反映,很可能永遠失去升入大學的機會」,被侮辱的女青年更願意把那段歷史永遠埋在心底。其實貞操並不值錢,關鍵在於失去貞操時得到的是不是愛!一切都成為歷史了,歷史更有必要為後人所知。

(轉自看中國/責任編輯:李曉梅)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