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1月06日訊】清涼石清涼的奧祕,要從一塊石頭說起。從南台山麓往西北約20千米處,有一座清涼谷,其盡頭坐落著一座幽麗如畫的千年古廟清涼寺。山寺大殿後有一塊天然巨石,名曰「清涼石」,堪稱五台山鎮山之寶。它上方平整,下方凹陷,長約5米、寬2.5米、高2米,整體造型彷彿一枚碩大的靈芝。
五台山氣候惡劣,夏季酷熱,冬季嚴寒,終年黃沙滾滾,飛禽走獸都無法在此生存,附近的百姓更是飽受煎熬。文殊菩薩慈悲為懷,發願救度生靈,前往東海龍宮,欲借一塊寶石,煥發五台山的生機。
於是,文殊菩薩變成一個化緣的老和尚,來到龍宮,向龍王借一塊宮門口的石頭,以改善五台山的氣候,造福人間。龍王面露難色,原來那塊石頭叫「歇龍石」。每當龍王五子行雲布雨歸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一旦躺臥石上,便可迅速恢復精神,所以這是龍王和龍子最為珍愛的寶物。龍王不便直接拒絕,但想到石頭重逾萬斤,老和尚未必拿得動,就說:「這頑石也算不上什麼寶物,卻非常重,要是您有本事就把它帶走吧。」
誰知,文殊菩薩神通廣大,口唸咒語,將巨石變得彈丸一般小巧,徐徐飛入菩薩衣袖之中。菩薩飄然而去,只剩下目瞪口呆的龍王,心中叫苦不迭。五龍子回宮後,得知歇龍石被文殊菩薩帶走,氣得暴跳如雷,風風火火飛向五台山,準備奪回寶石。五龍子年輕氣盛,見到菩薩後傲慢無禮,菩薩便略施法術,將中台、北台之峰合攏,把它們夾在其中。龍子們動彈不得,只能掙紮著擺動龍尾。
只見龍尾掃過山體,巨石翻滾而下,成為今天人們傳說的「龍翻石」;掃過峰頂,立刻削成一馬平川的平台形狀。最後,五龍子被文殊菩薩馴服。那塊「歇龍石」,則被永遠地安放在五台山上,靈氣充溢山間。從此五台山一片清涼,雨水充沛;山頂碧草豐美,成為天然牧場;山間林木蓊鬱,奇花異草繽紛多彩,處處生機盎然。五台山也正式有了「清涼山」之名,歇龍石也更名為「清涼石」。
清涼石為何清涼
清涼石主要成分是石英岩和片麻岩,曝曬於炎炎烈日下,依然觸感冰寒,似乎具有一定的清涼屬性。然而除此之外,清涼石並無其他特別之處。難道它真的可以決定一片山地的氣候嗎?
山區內,或散布於幽僻山谷,或鑲嵌於陡峭崖壁,裸露出許多帶有奇異花紋的岩石。那紋理像層層書頁,又像重重水波,如浮雕般凸起,隱約透露出遠古時代的訊息。經學者勘探,這是一種名為疊層石的生物化石,其花紋是史前最古老、最原始的藻類生物的生命痕跡。這些微小的生物,生活在大約30億年前的海洋內。
而五台山岩體的壽命,約有25億年之久。經過各種強大而複雜的地質作用,五台山從海底隆起,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陸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已知古老地層構成的最高山脈之一。
冰緣地貌
五台山多處體現了典型的冰緣地貌,最早描述古冰緣地現象的,出自徐霞客的遊記:「余先趨台之南,登龍翻石,其地亂石數萬,湧起峰頭。」地質學家認為,龍翻石即「石海」,多發育於山頂夷平面或較山體較平緩的部位。而在五台山綠浪翻滾的崖壁上,還布滿了縱向排列的碎石,如瀑布般飛流直下,這是另一種「石河」現象,多發育於凍土區的凹地或溝谷中,呈現緩慢蠕動狀態。
除了壯觀的碎石奇景,高峻挺拔的山體斜坡處,更突兀地出現大片隆起,如同凸面圓鼓。它們就是「凍脹丘」,又叫冰丘,屬於凍土地貌,而在台頂的草甸上,隨處可見碎石圍成的凹坑,這也是冰緣地貌中的現象之一——「熱融湖」。
以上這些現象,多是由於凍脹、熱融、重力、風力等多重作用共同形成,大多出現在高緯度、海拔4至5千米以上的地區。然而,五台山地處北緯38°附近,台頂海拔最高也不過3千多米,卻出現了高寒地帶特有的地質風貌。
同時,五台山處於斷塊山地,山體內部布滿大量裂隙,雨水和地下水在其中儲存、流布,形成山泉湧出,最終在山區內構成密集的水係網路。清冽的甘泉靜靜流淌,所到之處也給人帶來冰涼的體驗。再加上來自大洋的暖濕氣流與山林水氣相結合,形成豐沛的降雨,以及雲煙籠罩、五彩霞光等象徵著祥瑞的天然景觀。
(轉自看中國/責任編輯:李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