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政策傷害經濟 中國滯漲危機凸顯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11月22日訊】中國下半年的經濟增速明顯放緩,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同比升幅卻雙雙超過市場預期,引發外界對停滯性通貨膨脹的擔憂。有專家指出,正是中共對外挑釁,對內打擊各類行業,以及「病毒清零」等一些列糟糕的政策,導致了不斷上升的經濟滯漲危機

中共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CPI同比上漲高於市場預期,達到1.5%,是去年9月以來的最高水平;PPI同比上漲13.5%,高於市場預期的12.4%,創26年來的新高。

其中,煤炭開採相關產業價格上漲超過100%,被認為是PPI與CPI漲幅擴大的重要原因。

而兩者的剪刀差已經達到12個百分點,更是創下歷史新高。凸顯製造業者面臨的巨大成本壓力,並加劇停滯性通膨危機和結構性風險。

台灣宏觀經濟學家吳嘉隆:「停滯性膨脹主要是供應鏈出現不穩定,就是原物料的漲價太過強。那這個讓很多成本上升。也就是說,中小企業受到擠壓,成本上升價格卻拉不上去。就會有這個減產甚至於破產裁員這些這樣的一個情況。 消費者為了應付通貨膨脹, 大家可能要預先開始囤積物資,那個預期心理會造成價格本身就上漲。」

在日前舉行的記者會上,統計局發言人付凌暉稱,中國經濟出現了滯漲「表象」,主要是受到短期疫情、汛情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的衝擊造成,屬於階段性情形。

大紀元專欄作家王赫認為,即便統計局聲稱的短期因素能夠解決,但中共長期全面干預經濟活動的制度性結構問題,特別是今年來各種強硬政策造成的經濟和社會心理衝擊,難以消除。

大紀元專欄作家王赫:「現在這個政策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是非常強的。那麼走到明年二十大這段時間,中共的政策會怎麼變化?這種僵硬強硬的調控政策,一天打垮一個行業的這種突發性的政策,它是會得到回調、放緩或者說呢還是繼續下去,這個成了最大的未知數。」

彭博亞洲市場專家任淑莉(Shuli Ren)指出,中共當局的「病毒清零」策略、對國際社會的挑釁、威脅對台灣開戰等錯誤政策,需要對造成中國的經濟滯脹負責任。

美銀全球經濟學家伊桑·哈里斯(Ethan Harris)的一份客戶報告中也提到,中國已經轉向更加「共產主義」的經濟模式,這種糟糕的制度轉變正在阻礙經濟增長。

目前,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中,唯一還算亮眼的是出口。但國內的財經評論也承認,現在的出口主要是靠「價」在支撐,而「量」已經出現了回落,預計未來幾個季度出口增速也將放緩。

投資方面,10月份房地產活動全面繼續走冷,基建低迷;更為疲軟的是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仍然慢於經濟增速。

香港金融分析師李心明認為,能源的上漲已經部份傳導到了下游,生活成本的上升會減少老百姓在其它領域的可支配收入,從而進一步影響消費。

香港金融分析師李心明:「我看10月份這個CPI 的上漲的量同比是上漲1.5%。但是其中最大的一個是食物,一個是交通,那食物和交通都是老百姓的一個剛性需求。那他的這個剛性需求的上漲幅度之大,其實是對老百姓的這個生活質量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前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賀鏗向路透社表示,中共20多年的「擴張財政」政策,使得最終消費率一度降到45.5%,比世界65%的平均水平,足足低了近20個點。

他認為,如果居民收入水平不提高,中國經濟一定會進一步下行。

採訪/常春 編輯/李明飛 後製/王明宇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