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11月17日訊】美國官員11月15日譴責俄羅斯進行「危險且不負責任」的飛彈試射,擊毀一枚自家人造衛星,造成碎片四散而對國際太空站(ISS)構成危險,迫使ISS的7名太空人採取避難行動。這是有史以來第四次從陸地攻擊太空飛行器,產生逾1500片的軌道碎片。
俄羅斯軍方表示,國防部進行測試,摧毀自1982年以來一直在軌道上運行的太空飛行器Tselina-D。此舉遭美國譴責,認為這種行為是「危險且不負責任」的行為,造成碎片四散,對國際太空站(ISS)構成危險。(點擊觀看相關視頻)
國際太空站上目前有4名美國人、1名德國人及2名俄羅斯人。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表示,事發後,國際太空站上人員被叫醒,被迫至返航太空船避難。
俄國軍方則否認這次測試具危險性。
以下是中央社引述法新社整理的問與答:
●ISS上的4名美國人、2名俄羅斯人及1名德國人逃過一劫?
事後很難說,但根據歐洲太空總署(ESA)消息來源,目前所知的是從現在開始,碰撞風險在未來幾週甚至幾個月可能會大5倍。
新的碎片正在與ISS相同的軌道上移動,高度約為400公里,速度每秒超過8公里,比步槍子彈快7到8倍。因此為了避開它們,必須提前很長時間預測,以決定是否稍微升高或降低ISS高度。
但要做到這點,需要對上述的物體有精確的製圖,但因為都是新的碎片,無法馬上就辦到,現在決定是否重新調整ISS軌道還太早,而且這可能會使情況變得更糟。美國雷達正在計算以了解情況。(點擊觀看相關視頻)
●與此同時,這7名太空人能做什麼?他們害怕嗎?
ESA高層施密特(Didier Schmitt)表示,他們15日只能祈禱,並在各自的逃生艙中避難。某些物體經過時的距離不到1公里。一旦ISS繞地球一周且這些碎片經過,他們就能夠返回ISS。
但顯然這些太空人受到了驚嚇,他們遇到無法控制的情況,就好像有人告訴待在家中的你,可能有被破門而入或火災的風險,你能做什麼?
Russia conducts missile strike that blew up one of its own satellites, in a weapons test that created more than 1,500 pieces of space junk that now threatens the seven astronauts aboard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pic.twitter.com/8HCG0tuGlB
— TRT World Now (@TRTWorldNow) November 16, 2021
●碎片構成的威脅是否逐漸升高?如何躲避?
碎片的最大危險是骨牌效應。碎片愈多,擊中衛星的機率就愈大,從而炸毀其它物體等等。在這樣的速度下,任何的衝擊都可具毀滅性。
ISS建於1990年代,當時碎片數量要少得多。而且即使碰撞的風險增加了,ISS原始結構並未改變。
與ISS對接的太空艙受到多層鋁保護的程度好很多,從而減輕了衝擊。此外,ISS與美式足球場一樣大,這些太空艙比ISS小,碰撞風險也會降低。
萬一碎片與ISS發生撞擊,不一定會出現電影「地心引力」(Gravity)中的災難性場景。ISS配備壓力感應器,如果撞擊在一個地方造成一個洞,可以透過關閉氣閘來隔離ISS其中一個模組。然後可以修復洩漏狀況,就像俄羅斯人在和平號(Mir)太空站所做的那樣。
但如果碎片撞到油箱就很嚴重,可能會爆炸,不過那真的是最不幸的情況。
大家必須記得,對太空人來說,主要的風險是升空和返回地球。一旦進入軌道,風險因素就會減少。也就是說,不該再增加風險。從衛星設計階段解決問題,以及消除現有的危險,這就是歐洲太空總署在做的。
歐洲太空總署的新衛星有一個脫軌系統,還有「清潔太空」(CleanSpace)計畫,這是一種清潔太空垃圾的衛星。不幸的是,國際層級上沒有相關規範。
●歐美譴責「危險且不負責任」 俄否認構成威脅
俄羅斯國防部表示已成功進行測試,結果俄國Tselina-D系統衛星遭到摧毀。根據太空產業分析公司Seradata,這枚飛彈對準的目標是宇宙1408號(Cosmos 1408)衛星,是1982年蘇聯時期的訊號情報衛星,已經報廢數十年。歐美國家譴責俄方此舉「危險且不負責任」。
俄羅斯國防部長蕭依古(Sergei Shoigu)後來說,這次試射採用「前景看好」的系統,「準確」擊中目標。俄羅斯新聞媒體報導,蕭依古還說這次形成的碎片不會對太空活動構成任何威脅。
美國官員表示,他們事前未獲俄方告知將進行反衛星飛彈測試。這是有史以來第四次從陸地攻擊太空飛行器,產生逾1500片可追蹤的軌道碎片。
英、法、德等國對俄方舉動表示關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祕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今天也形容俄方試射行為「魯莽」且「令人擔憂」。
(責任編輯:盧勇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