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社會,社會黑,都不如拉闡黑讓人摸不著頭腦  

龍不吟

日前,重慶有幾個轄城區又突然停電,差不多同時, 中共政府宣布高耗能工業電費加幅不設上限,這是繼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透露工業用電價上漲可達20%後對電價最新的一項政策。有中國網民在網上留言:重慶一些城市一下子暗無天日,回家連方向都摸不著。

進入十月份前後,中國大陸近期近二十省份拉闡限電,社會的地方生產和生活受到影響,人們才突然發現,日所依賴的科技是多麼的脆弱:有的地方因交通混亂而發生事故,有的地方因電梯停運而鎖住居民,甚至有的地方醫院剛對病人「白刀子進紅刀子出」時,因停電而釀出醫患慘劇,還有的人說洗澡到一半,沾著滿身肥皂泡連衣服都摸不到……吉林市新北水務有限公司還發布公告:不定期、不定時、無計劃、無通知停電限電,此種情況將持續到2022年3月份。

民怨不止的同時,網友們紛紛議論,停電、停水變為常態,這究竟是為什麼?有的說是因為要實現能源雙控目標,有的說是因為煤炭不足,有的猜疑涉及到政治陰謀,甚至有小粉紅說是為扼制美國等經濟和美元霸權……

10月8日,中國總理李克強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黨媒報道「今年以來國際市場能源價格大幅上漲,國內電力、煤炭供需持續偏緊,多種因素導致近期一些地方出現拉閘限電」。這似乎邏輯不太通。既然能源價格持續上漲,就更應該想方設法多購買、多儲存。中共高層對外經常以大國自居,難道買能源多花點錢已經做不到了嗎?世界各國面臨同樣的漲價難題,至今沒看到哪個主要國家如此難堪。

黨媒說的「多種因素」究竟有哪些因素?

自從美國與澳州軍事合作後,中共就高喊不從澳州進口貨物,以向國際表現它的強硬,不料,無論從質量還是距離還是成本等方面,沒有澳州煤真不行。

目前,中國每年大約消費煤炭40億噸,其中國內生產大約37億噸,進口3億噸左右。動力煤現貨價每噸已經飆破1850元人民幣。

死要面子的中共緊急下令產煤大省——內蒙古72處煤礦交出9835萬噸產能;山西第四季必須承擔5300萬噸的長期煤炭供應。不料,人算不如天算,命令剛下去,山西遭遇強降雨侵襲,多地迎來近40年最大洪峰,水流量達到每秒1000立方米以上,道路坍塌,山體崩塌,河流決堤、鐵路中斷……中共高官們「十一」還沒過完,山西停產煤礦27座、非煤礦山99座,停工在建工程231個……

中共只好又厚著臉皮,以高於三倍的價格向澳州求購煤。最近有媒體人拍到鏡頭並報道,中共先把澳州煤買到越南碼頭,過三天後再運到中國,看起來不是從澳州買的,是從越南買的,真是活現眼得不要臉了。

其實,中國70%的電力來自於火力發電。10月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
「將市場交易電價上下浮動範圍由分別不超過10%、15%,調整為原則上均不超過20%」,「對高耗能行業可由市場交易形成價格,不受上浮20%的限制」。

這也證實,煤炭價格上漲確實導致了火電廠虧損,終於逼出了電價大幅上調。當然中國還有風電、核電、水力發電。但是,由於電力行業屬於壟斷行業,各企業各懷私胎,為自己的小集體利益打小算盤,甚至利益全收入高官或權貴私包,哪裡顧得上百姓死活。比如三峽水庫發電,曾是中國百姓認為不會鬧電荒的「定心丸」,很多中國百姓認為「長江電力」、「三峽集團」發電有餘,電力蓄存充足。誰知道,媒體報道投資五千億的三峽工程,至今,16個城市的百姓還在通過電費漲價為這五千億的三峽建設基金賣單,政府自始至終沒有出過一分錢。而三峽發電的經濟效益,很多轉入李鵬家族掌控的「長江電力」的私人腰包。三峽工程主要與江澤民有關,但與李鵬也不無關係。李小鵬因為有個好爹,2002年「長江電力」成立之時,李小鵬主管的華能以1億人民幣入股,2009年,華能就占21億,至今,據有關專業人士透露,年200億的電力效益,都歸「長江」所有,而「三峽」的維護維修等,都由基金,也就是納稅人和消費者的錢支付。政府說的14年向百姓還清債務的承諾,至今依舊食言。

10月8日,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各地要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反對不作為、亂作為」。問題是李克強能管得了「三峽」嗎?

最奇葩的還有運輸方面的消息,稱「鐵路集團要求全力保障電廠存煤7天以上」,同時又稱「目前,全國363家鐵路直供電廠存煤平均可耗天數保持在14.4天」。鐵路部門等於把目標減半,這算幫忙還是添亂呢?到底是缺煤,還是缺運輸能力;到底是電廠開工不足,還是不斷有人故意作梗;中共的混亂說辭自己都圓不了場,停電限電的「不作為、亂作為」故事大概不會輕易完結。

微觀看世界認為,在當今中共國反腐和清洗鬥爭深入指向高層的同時,中國一些以出口為導向、最具活力的省份大量停電限電,除了有國內外資源與價格變化因數,有國際對中共的圍剿因素外,不排除有反習勢力給習挖坑添亂的可能,以給明年二十大的黨權落錘爭得一份變數。中共國到處漆黑一片,暗無天日的黑夜何時迎來黎明,我們拭目靜待。

中國大陸居民大喊:我們這邊一片漆黑,你們那邊也沒有光明,這樣的暗無天日要到何時?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作者提供/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