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學與修煉文化(1)丹青之見

作者:Arnaud H.

美術界經常能聽到這樣一句話:藝術是一種修煉。藝術家們大多習慣於將自己的人生感悟與心路歷程投射到作品中,把藝術創作當成一種情感的宣洩,以此來表達他們的心境。不過,很多搞藝術的人認為,他們所說的「修煉」只是一種比喻或者修辭上的描述,而與傳統意義上的修煉並沒有多大關係。但事實上,如果對傳統藝術追根溯源,就能發現美術與一些修煉方法、宗教理論之間的聯繫非常緊密。這些聯繫並不僅限於藝術題材和作品用途,而是涵蓋著眾多層次,甚至連繪畫所使用的顏料、技法都與之息息相關。

在上一篇文章《傳統色彩的奧妙》中,筆者簡單介紹了一下幾種傳統色彩,比如佛家的金黃,道家的紫色等等。這些例子直接展示了傳統色彩與修煉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繫。而修煉文化又是如何體現在美術理論及其具體實踐之中的呢?今天,我們就從另外的角度來談談它們背後的奧祕。

丹青之見

中國傳統文化屬於神傳文化,博大精深,而美術作為神傳文化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擁有廣博的內涵。繪畫在中國古代也叫「丹青」,這一名稱其實不像人們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不同的人對此有不同的理解,不同層次中也存在不同的感悟。在傳統文化裡,對事物認識的本身就是一個多維的、立體的時空結構,所以也蘊涵著層層機理。

我們先簡單談一談世間美術領域中一些常規的認識。一般認為,丹青原指古代的「丹」和「青」兩種礦物質顏料。用通俗的說法來講,丹是朱紅色(一種略微偏黃、較為柔和的紅色),青是指一種藍色(根據不同的製作工藝,色相上會有些區別),非美術專業的讀者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紅、藍兩種顏料。中國古代繪畫常用這兩種顏色,因此丹青就成了繪畫藝術的代稱。

其實,懂一點傳統美術的人都知道,中國古代繪畫常用的並非僅此兩種顏色,而是習慣於採用「五方正色」,即與金、木、水、火、土五行所對應的白、青、黑、赤、黃五色(具體內容請詳見前面說的《傳統色彩的奧妙》一文),並且多以黑白作為主色,也就是講究墨色的運用。因此,有些人認為丹青的叫法可能更側重於色彩本身:從色彩的冷暖對比角度來看,丹為暖色,青為冷色。

現代色彩學與光學研究設定了三原色光的概念。如果把紅(Red)、綠(Green)、藍(Blue)三色光以不同的比例相互疊加,對人眼而言可以形成大量與各種頻率的可見光等效的色覺,相當於折合產生出了豐富的光色,也就是專業領域常說的「RGB色彩模型」。在此背景下,紅、綠、藍三色光就被人們定義為「三原色」。

在自然光的光譜中,綠色光處於紅、藍之間;相比之下,紅和藍的光譜距離更遠。因此,從色彩學角度講,偏紅的顏色屬於暖色體系,而偏藍的顏色則是冷色體系。這樣,紅、藍兩種顏色就能很好地概括整體的色彩概念了。

在光譜上,三原色光中的紅色與藍色分別位於綠色的兩邊。(公有領域)

現代醫學目前了解到,人眼內有幾種讓人感知色彩的視錐細胞,分別對黃綠色、綠色和紫色的光響應最大。因此,需要注意的是,RGB模型只是現階段人類用來表現色彩的一種便利的方式。實際上,它既不吻合人眼視錐細胞對色彩的敏感峰值,也不是自然界裡真實色彩的光色法則,而是建立在人類現有技術基礎上的一套人為制定的東西。

在美術上,色料三原色與上面說的色光三原色是兩回事,但道理是相同的,它們的制定都帶有相當程度的主觀性和技術上的局限性。幾十年前還被美術界奉為圭臬的「紅、黃、藍」色料三原色理論,在今天的美術教科書中已經被「青、品紅、黃」 系統換代了。【註:此處的青是現代概念裡的青,與古代丹青的青不是同一種顏色。】因為從理論上講,所謂原色,是不能通過其它顏色的相互混合而調配出來的。但人們發現品紅與黃色混合後能得到舊版的紅色,青色與品紅能混合成藍色;相反,紅、黃、藍卻調不出品紅和青。因此,以前的紅、藍兩色就從原色降階成了間色。

現階段色料混色理論圖示。青、品紅、黃成為新一代的三原色;黃色與品紅色混合產生紅色,青色與黃色混合產生綠色,品紅色與青色混合產生藍色;紅、綠、藍便成為了新一代的間色。理論上三原色混色後能產生黑色,但在現實中根據不同色料的特性,只能形成一些灰濁色。(公有領域)

但是,新版色料三原色的出現令許多年來互為依託的色彩理論瀕臨崩潰,這三種顏色代入原有的間色、複色、補色理論體系後卻又無法自圓其說。在色料領域,紅色與青色這個新的補色關係明顯不符合視覺機能,藍色與黃色成了補色卻能調出綠色來……可見,新舊兩套「三原色」體系雖各有千秋,但又都存在不少問題。雙方的支持者們各執一詞,眾說紛紜。因此,專業人士們在運用這些規則時,需要明白學校裡教的「三原色」之類的概念只是一種人為定義的規則,而絕非真理。

如果細說起來,現在這些情況可謂紛亂如麻。因為隨著歷史的發展,文化也像如今的科技一樣,領域分枝越來越多,各類錯綜複雜而又不一定正確的知識越分越細;理論之路看似在向細緻處延伸,其實也意味著路越走越窄,甚至已經走到細枝末節上去了。在筆者看來,對於文化、藝術的研究,與其鑽進書山卷海里沐雨梳風,捨本逐末,不如遵循通慧本性的自然明悟,從大處著眼,追溯藝術的初衷,返本歸真,將藝術之路走回傳統。

剛才談到藍色和紅色在美術上是冷色與暖色的代表,那麼在傳統文化上,它們則體現了陰陽的概念。陰陽是道家太極學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認為,如果太極圖是由紅藍兩色的陰陽魚所構成,那麼紅色代表陽,藍色代表陰。當然,這只是在一定層次的認識,因為不同層次的道理也不相同,所以也有認為藍色代表陽,紅色代表陰的,而整體形式則體現了大道對宇宙的理解和概括。修煉界將這兩種色彩組成的太極圖歸為先天大道的太極,因此與一般的道家太極圖色彩有所不同。

從這個角度看,丹青代表冷暖,冷暖體現陰陽,陰陽概括宇宙。由小見大,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可見一斑。

說到宇宙,由於受現代媒體傳播的太空影視圖像資料的影響,一般人印象裡群星璀璨、蒼茫廣闊、浩瀚無垠的宇宙其實只是「宇」的概念,而且還只是「宇」的皮層中的一小點,因為人眼所能看到的東西實在太少了。中國古代對宇宙的認識是「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也就是說,古人認為宇宙不僅是空間,還有時間的概念。

時間在人類文明的體現就是歷史,中國古代的史籍講究以丹冊紀勛,青史紀事,所以「丹青」之說也是一種比喻,因為這兩種顏色都是礦物質顏料,不易泯滅,故此比喻記載能夠歷時久遠,始終不渝。

從某種意義上講,傳統文化實則是一種修煉文化。丹青中的「丹」本身就是修煉文化中的名詞,而修煉界還有個詞叫作「爐火純青」。這個詞也源於古代的丹道修煉,爐是指煉丹爐,煉丹需要足夠高的溫度,相傳當丹爐的火焰變成藍色時,才能成功煉出好丹來。修煉界也有用煉鋼來形容修煉的,道理類似。在古代的條件下,要想讓爐火達到純青,需要得到真傳,掌握祕法,並且自身努力修煉,也不是隨便就能做到的。

當然,這裡講的藍色火焰與液化氣、蠟燭等火焰中因為化學反應而產生的藍火完全不是一回事。由於修煉本來就是宇宙能量在人這裡的體現,如果說有什麼適合拿來做類比的話,宇宙中恆星的光色與爐火的顏色才是出自同一原理。

宇宙中的星辰也有不同的顏色。圖為歐洲南方天文台(ESO)在智利建造的大型光學望遠鏡「甚大望遠鏡」(VLT)所拍攝的「珠寶盒星團」(Jewel Box)。星團裡有顏色明顯不同的恆星,因其璀璨光芒宛若大串華麗的珠寶而得名。(公有領域)

目前的物理學理論認為,光的頻率越高,能量越大。而不同顏色的光擁有不同的頻率,人們常說的七色光在現代光譜學中的頻率數據大致如下:

紫色:668–789THz

藍色:630–668THz

青色:606–630THz

綠色:526–606THz

黃色:508–526THz

橙色:484–508THz

紅色:400–484THz

通過這些數據可以得知,紅色光能量最低,然後逐級上升,紫色光能量最強。由於不同層次間也存在著一種對應的關係,所以對應到修煉理論上,不同層次的功所顯現出的不同顏色的能量,通常從低到高也會按照赤、橙、黃、綠、青、藍、紫這樣的順序呈現(更高的暫且不談),而高層的能量比低層的能量更強大。

天上的情況同樣與之類似,因此,一般橙色恆星比赤色恆星溫度更高,黃色的又比橙色的溫度高……這個道理放在火焰的光色上也能有所體現,比如剛開始起火暖爐時,溫度較低的火偏紅;當火燒旺了,溫度升高,正常的火焰就變成橙黃色的了;而當火焰要熄滅時溫度又開始降低,熱能減少,所以灰燼裡一些星星點點的余火也就變回紅色的了。

但在這個空間,當爐火的溫度逐漸升高時,人們其實看不到完整七彩的火焰,能觀察到的焰色從低到高大致分為紅、橙、黃、白、藍白、藍這幾種顏色。對應到天空也一樣,迄今為止,人類所能觀測到的恆星也都是這幾種顏色的。

這種情況與這個空間的物理規則以及人類視覺的感光特點等諸多因素相關,細說起來非常龐雜,但為了讀者們能夠輕鬆理解,筆者儘量避開一切複雜的學術理論,只用最簡單通俗易懂的說法來表述。儘管會形容得不完全準確,但能讓大多數讀者都了解到基本的意思。

剛才談到,隨著溫度的變化,光的顏色也會發生變化。近代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德國著名物理學家普朗克(Max Planck,1858 – 1947)也對此展開了深入研究。而根據他的研究成果,在人眼所能看到的色彩範圍圖譜上,可以通過一根軌跡曲線來直觀展現我們說的這種不同溫度的顏色,學術界稱之為「普朗克軌跡」(Planckian locus)。簡單地說,如果把爐火不斷升溫,這條軌跡曲線所划過的所有顏色,基本就是火焰升溫過程中會呈現的色彩變化。目前人類能觀測到的各種不同溫度的恆星所顯現的光色整體也都在這條軌跡上。通過下面的圖片,大家可以有一個直觀的了解。

圖中整個彩色圖形的部分叫作色彩空間,屬於人眼可以感知的色彩範圍,由國際照明委員會(CIE)於1931年制定。彩圖中間從紅色區域劃向藍色區域的軌跡曲線叫作「普朗克軌跡」,曲線上的數字刻度表示輻射源的溫度。(公有領域)

我們看到,軌跡曲線從紅色範圍出發,逐步穿越了赤、橙、黃等各色區域,最後到達藍色部分。但是在中間綠色一帶時,軌跡穿過的色彩其實是幾種光色交匯處附近的一個很亮的地方,色彩感覺並不明顯。所以在極高的亮度下,人看到的顏色就成了一種無色彩傾向的亮色,人們視之為白色。因此,在赤、橙、黃之後,我們看到的就不是綠色了。

當曲線達到藍色光那裡時,軌跡線避開了紫色的區域,這也對應了人類在現有宇宙空間一直看不到紫色恆星的事實,因為整體上從紅到藍就是全部了,而不是紅綠或紅紫。由於原理類似,熔爐火焰的顏色在這個空間也是從紅到藍就結束了。

這幅示意圖(赫羅圖)展示了恆星的光度與色彩,我們看到恆星的顏色整體分為紅、橙、黃、白、藍白、藍幾色。(公有領域)

從這個角度看,無論是熔爐的火焰還是天空的恆星,相較而言,傾向於紅色的能量更冷,而偏向藍色的能量更熱,所以前面談到紅藍太極時,有觀點認為藍色表示陽,而紅色體現陰,與一般情況下的認識正好相反。

對陰陽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陰陽其實並不機械固定地對應具體事物。比如大家對陰陽基本的認識是天陽地陰;同時熱為陽,冷為陰。我們還以紅藍兩色舉例:藍色的高空其實溫度很低,非常寒冷;而地下紅色的岩漿溫度卻又極高,熾熱無比。那麼這裡的紅藍兩色哪個屬陰,哪個又屬陽呢?

這些現象也告訴我們,從紅到藍的光色整體上囊括了天空中可見星辰的顏色,象徵著整個宇宙;在人的環境中看,廣闊天空之藍與地底岩漿之紅代表了上下兩極,象徵著天地乾坤;從修煉角度講,紅藍兩色也概括了熔爐初始點火到圓滿功成時的火焰色彩,象徵著一個完整的修煉過程。

當然,這些都是站在現有的表層空間,通過肉眼所能觀察到的色彩而展現的部分象徵意義;在更高層次還有更高深的內涵,這裡就不妄論了。

西方傳統美術也屬於神傳文化。東方美術著重於表達思想、文化方面的意境、內涵;而西方美術的一大特點是對美術技法的重視,因此也注重對材料的掌握與分析。丹青作為美術材料,不僅在東方文化上影響深遠,從西方文化角度看,居然也別有一番意義。

讓我們先看看「丹青」具體是什麼。丹青在中國古代分別是指「丹砂」和「青雘」兩種礦物,美術界一般認為其物質成分就是今天的硃砂和藍銅礦。如果進一步看,硃砂的成分是硫化汞,也就是硫和汞的化合物,而藍銅礦則屬於碳酸鹽。

讀到這裡,熟悉西方修煉文化的朋友可能會敏銳地注意到三個關鍵字——硫、汞、鹽。是的,過去人們並不認識太多現代化學元素,其概念也與今天的並不完全一樣,但這三種物質在西方工業文明之前的文化中擁有特殊的意義,與構成人的三大因素對應。它們在西方歷史上的自然哲學、傳統醫學、鍊金術等一系列傳統文化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在現代科學出現之前,西方人大多認為萬物皆有一定的靈性,不少學科還認為物質與人之間有共通性,有點類似中國的天人合一思想。在這種背景下,硫因為具有溫暖、炎熱的陽性特徵,被認為是對應著人來自慈悲上界的靈魂;汞在常溫下呈液態似水,自古在陰陽中被視為陰性,還因其有延展性且會揮發等特點而對應著人的精神;鹽本來是一種粗糙的物質,但又能被提純,因此對應著人能夠通過修煉而被淨化的身體。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靈魂與精神有什麼區別。我們在自然哲學的文化背景下談這些詞,其實這只是對意識的多種區分方法之一。另外需要說明的是,由於這裡講的不是鍊金術,雖然涉及到了同一文化背景下相似的詞語,但與鍊金術理論並不是一回事。

舉個例子,平常人們腦海里想什麼,是靈魂(Anima)和精神(Spiritus)共同起作用的結果,所以一般感受不到兩者的區別。而一些瀕死體驗的報告卻能顯示出它們的不同。很多短時間死亡後被救活了的人都經歷過這種狀態:他們在死亡的前夕非常恐懼,甚至精神錯亂;但在死亡的瞬間卻體驗到安詳、解脫,甚至有些高興的正面感受;而他們被救活後又恢復了正常人的思維狀態,與死亡時的思維方式完全不同。因此,死亡時的思想被認為是純粹的靈魂,屬於人的高層的、不朽的、本質的思想;而人們平時的意識則是靈魂與精神合在一起時的普通狀態,其中包含了人的肉體細胞構成的淺層思維。

這三種因素根據各自的對應關係從理論上可以自由組合,而三者統一在一起時,就構成了完整的人,也就是人的三位一體概念,在西方過去的一些修煉文化中有這種說法。

從這個角度看,丹青是硫、汞、鹽的組合,而硫、汞、鹽又對應著人的靈魂、精神、身體這三位一體。如果能繼續往上升華,人的三位一體又與生命在不同層次上的三位一體相關聯,直至通達神境……所以說,傳統文化非常的奧妙,因為它本來就是神傳文化,能夠做到上下貫通,與宇宙的結構相圓容,乃是真正的通天正路。

(待續)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作者提供/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