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商天下】北京動用戰備儲油 失大宗商品定價權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9月17日訊】通貨膨脹,也就是價格的持續上漲,目前成為了全世界關注的話題。從去年以來,隨著全球經濟逐步復甦,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漲,中國的生產者物價指數也創下了13年來新高,北京當局甚至首次宣布釋放戰略石油儲備。而全球的食品價格也在8月反彈,創下了10年來的新高。俄羅斯央行甚至警告說,全球通脹可能引發新一輪的金融危機。

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些話題。

PPI通脹創13年新高 與CPI剪刀差擴大

8月,中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超出了市場預期,同比上漲9.5%,是13年以來的最高漲幅。簡單來說,也就是工業品出廠的價格又上漲了。當然,這有助工業企業利潤的提升、投資意願轉強;不過,對於下游的買家來說,卻意味著成本又要增加了。

那麼,推動中國PPI價格大幅上漲的原因是什麼呢?雖然像是石油等一些全球大宗商品的價格在8月份保持了相對穩定,但是,市場對於煤炭、鋼鐵和其它化工原材料的需求強勁,再加上一些政策上的因素等等,應該都是導致PPI進一步上漲的原因。

我們看到,其中,煤炭的價格已經連續上漲5個月,是推動8月PPI上漲的最主要的原因,因為中國有大約60%的能源消費來自於煤炭。而煤炭價格瘋漲,主要是由於供需嚴重失衡,這裡面不僅是因為中澳關係的惡化,煤炭進口受到很大限制,另外,中國國內煤炭安全監察力度的持續加大,以及受到環保檢查、能源消耗控制的影響,也導致大量煤礦主動限產、停產,產能下降嚴重。

此外,中共政府為減排而推出了鋼鐵限產措施,還有房地產開發商,因為面臨著政府加強監管而爭相完成項目,這些因素都導致了鋼鐵以及其它材料的價格上升。

但是,生產者通脹持續攀升,卻沒有帶動消費者通脹,8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僅比去年同期上漲了0.8%,漲幅已經連續3個月下行,PPI和CPI的剪刀差進一步擴大到8.7個百分點。

CPI指數是什麼意思呢?我們通俗點來說,就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反映城鄉居民所購買的生活消費品、服務項目等的價格的變動,統計範圍包括食品菸酒、衣著、居住、生活用品、交通、教育文化、各類服務等等,也就是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消費價格的變動情況。

CPI的年增率是觀察「通貨膨脹」程度和「民眾消費購買力強弱」的重要指標,因此「穩定物價」也成了政府制定政策的最終目標之一。

那麼,CPI的漲幅不大,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物價穩定,人民的生活很幸福呢?其實不然。

由於全球市場,對家用電子產品、服裝和家具等商品的需求強勁,中國今年以來的出口表現一直超過預期,但是製造業原材料成本的飆升擠壓了利潤率。不過,到目前為止,大部份增加的成本都被中國製造商吸收了,還有一些製造商已經停止接受新的訂單,因為很難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進口商以及中國境內的客戶。

從數據上也可以看到,雖然8月PPI中的生產資料價格漲幅擴大,同比上漲了12.7%,但是生活資料價格的漲幅,包括食品、服裝、一般日用品還有耐用消費品等出廠的價格,與上月基本持平。

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沒有向居民消費價格(CPI)傳導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消費力不足,居民消費已經乏力到了「躺平」的地步。在這次疫情中,大家看到,很多國家都在給民眾發錢,但是中國,沒有像歐美日等國家那樣給消費者派錢,導致消費不足與消費降級,再加上豬肉價格高位回落,已經連續7個月下降,拉低了消費者物價。

事實上,中國的消費者物價也在上漲,8月的食品價格是下降了4.1%,但是,非食品價格則上漲了1.9%。而且在食品價格之中,除了豬肉價格同比下降大約45%以外,其它食品類別,比如蛋類、水產品、鮮果等則分別上漲了14%、12%和5%。

而生產者和消費者通脹之間的差距進一步的擴大,意味著中國製造業的利潤空間不斷受到擠壓,可能導致製造商投資不振、勞動力市場疲軟、企業被迫停產或破產等風險,這些都可能增加整體經濟的下行壓力。

而CPI和PPI之間巨大的「剪刀差」,也給北京當局在政策選擇上出了個難題,中共政府雖然有意針對經濟明顯放緩加大刺激力度,但是,又擔心擴大基建投資將會推高上游價格,給中國經濟復甦增加新的難度。

所以,北京當局要怎樣做,才能平抑PPI價格上漲呢?

中共投放戰略儲備 但難以抑制價格上漲

由於全球需求復甦,主要大宗商品的價格,自從去年以來一直呈現出上升的趨勢,中國的PPI自今年春季以來也在穩步攀升。而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暴漲,嚴重影響到許多中下游企業的生產成本。北京政府也進行了連番操作來平抑PPI價格上漲。

5月份時,在鐵礦石、螺紋鋼,以及煤炭、銅等大宗商品價格,攀升到歷史高位之後,北京當局開始出手干預,並警告大宗商品行業代表,政府對操縱市場、哄抬價格、囤積居奇等行為採取「零容忍」態度。

6月中旬,為了平抑全球金屬價格的大幅上漲,中國又開始分批投放銅、鋁和鋅等主要工業金屬的國家儲備。這是中國10年來首次投放了部分戰略金屬儲備,還投放了煤炭和進口玉米儲備。

9月,北京當局又開始分批向國內煉油和化工企業發放石油,以緩解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壓力。這是中國首次公開宣布動用戰略原油儲備,這也顯示出了北京當局對通脹的極度焦慮。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中共將「戰略石油儲備」(SPR)看作是「國家機密」,很少發布有關石油儲量的資訊。

諮詢公司Energy Aspects在7月初估計,中共的「戰略石油儲備」擁有2.2億桶原油,相當於是15天的需求。而中國國家能源局,曾在2019年的9月表示,包括戰略石油儲備、石油公司和商業油罐儲油在內,中國的石油的庫存,大約是80天的淨進口量。

不過,中共利用戰略儲備來平抑價格的效果難以持久,因為這些供應,還不足以改變市場的格局。另外,中共打擊投機的舉措,雖然可能會減緩國內大宗商品價格的漲勢,但是,並沒有解決供需方面的根本問題。

因為造成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漲的幾個因素,都是中共無法控制的,例如美國經濟復甦勢頭格外強勁、全球流動性充足以及供應鏈瓶頸等等。

而5月底時,彭博社曾經報導說,華爾街最大的兩家公司高盛和花旗集團都表示,中國控制大宗商品價格飆升的努力,可能會徒勞無功,因為中國已經失去了主導市場的能力。

高盛在報告中表示,「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大宗商品不再以中國為中心」,發達經濟體,尤其是美國需求反彈的速度,意味著,中國不再是決定大宗商品定價的買家。而這一觀點也得到了花旗集團分析師的認同。

高盛表示,未來大宗商品看漲的因素,既不會是因為中國投機者,也不會是因為中國需求的增長,而是稀缺性和發達市場主導的復甦。這和2000年代的牛市相比,可謂角色翻轉。我們知道,21世紀初開始的那一波的長期牛市,關鍵的驅動因素之一,就是中國的工業化進程。

而當前,美國的定價能力增強,是因為華盛頓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措施,同時也有結構性因素,就是中國不再從低成本勞動力中獲益,而且正在努力的降低製造業生產的環境成本。

也就是說,在上一輪大宗商品的牛市中,中國是大宗商品需求的最主要的推手。但是,隨著中國未來消費力的減弱,中國將失去主導權。

全球通脹壓力大 或引發金融危機

不過在目前,通脹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因為疫情期間各國普遍擴張了貨幣,全世界都有通脹壓力。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的最新月度報告顯示,全球食品價格在8月份創下了10年來的新高,而糧農組織的食品價格指數,自從去年夏天以來,已經上漲了超過三分之一。

除了奶類的價格比7月有所下降之外,肉類、穀物、食糖的價格都是在上漲,而植物油更成為「重災區」。自去年6月以來,食用油指數已經上漲了91%。巴西、尼日利亞、土耳其和俄羅斯等國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食品價格上漲的衝擊。

而糧食上漲的原因,首先是病毒大流行和異常天氣帶來的供給短缺。因為疫情而實施的出行限制,導致很多國家從事田間勞動的外籍工人出現了短缺;而持續的乾旱,也讓農作物的收成進一步惡化。

其次,全球對商品和原材料的需求持續走高,也導致了全球航運費用的快速上漲,加大了全球糧價上升的壓力。此外,糧價高企,也是因為全球貨幣寬鬆,導致了投資資金流向了糧食。

為了遏制貨幣貶值和物價上漲,一些新興市場國家,今年已經多次加息,以防範通脹風險並將通脹率控制在目標範圍之內。例如,巴西就將基準利率上調了3.25個百分點,但是,通脹壓力依然很大,因為巴西目前的通脹率為9%,遠遠高於其央行3.75%的目標。

俄羅斯央行也在9月10日再次上調了關鍵利率,這是俄羅斯自3月份開始收緊政策以來的第五次加息。俄羅斯8月的通脹率是6.7%,高於4%的目標水平。

而俄羅斯央行在日前發布的年度貨幣政策預測中表示,如果全球通脹沒有得到控制,不到18個月,就可能會發生類似2008年規模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因為當美聯儲不得不提高利率來平息通脹時,投資者會拋售風險資產,外債水平高的新興市場國家會遭受重創。

不過,美國和歐洲央行官員的看法,和俄羅斯不同,他們認為價格上漲只是暫時的。目前,美國8月的CPI同比上升了5.3%,但核心CPI的增幅是6個月來最低,而且二手車和卡車價格大跌,暗示通脹可能已經見頂,所以美聯儲應該不會在11月之前縮減購債,而加息會在明年結束購債之後才有可能進行。

此外,歐洲央行也表示,會小幅縮減大規模的購債計劃,但將在一段時間內,保持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對抗疫情衝擊。

從目前的全球環境來看,由於供應鏈瓶頸依然存在,一些與疫情有關的阻礙也將會持續,全球的通脹壓力,可能將持續到至少2022年之後才有可能緩解。

策劃:財商經濟研究所
撰文:財商經濟研究所
剪輯:曲歌
監製:文靜
財商天下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2AiO-ehTTIZ3PpnTkecvA/?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