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8月26日訊】台灣國防部出台特別預算案,擬出巨資推進遠程導彈的「全量產」,引發外界廣泛關注。有台灣軍事專家接受外媒採訪時分析稱,台灣此舉是針對中共犯台形式的轉變趨勢而採取的應對之舉,主旨在於增強處於戰略守勢的台軍的反制能力,迫使對方不敢輕易啟動「第一擊」。
台灣媒體日前披露,台灣國防部已提出導彈特別預算案,以加速量產台灣自行研發的各式具「源頭打擊」能力的遠程導彈,預算資金高達2000億元新台幣(約合70億美元)。據稱,該特別預算案已獲蔡英文總統批准,預計將於9月初由台灣行政院送交立法院進行審議。
據台媒披露,台灣國軍現役已擁有雄二E導彈、空射型萬劍彈等彈種,射程在250公里至600公里之間,目前正在研發射程1000公里以上的彈種,包括雲峰導彈、極音速導彈、增程型雄二E、增程型弓三等導彈。而台灣國防部希望提前量產的導彈,主要是中山科學研究院研製的各類型精準遠程導彈。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在8月25日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時表示,上述擬量產的導彈都是具備「跨海打擊」能力的武器,台灣國防部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決定,主要是因為中共武力犯台的攻擊方式正在發生改變。
揭仲解釋說,台灣國軍目前擁有的地面作戰防衛火力,尚能應對共軍的兩棲艦隊聯合搶灘登陸作戰,但預計到2025年至2035年,共軍就可能具備超地平線登陸或是直接岸對岸登陸的作戰能力。也就是說,共軍屆時有可能直接從中國大陸用直升機或是用特殊的氣墊登陸艇,從中國沿岸出發就直接到達台灣,這意味著「以後中共船團集結區展開區域,最起碼距離台灣60~70公里」,國軍原本在陸地上部署的陸軍地面火力,屆時就威脅不到中共的登陸部隊,因此台軍必須把火力射程拉長。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則告訴自由亞洲電台,導彈的成本效益非常高,要把處於戰略守勢的台灣變成「不沉的神盾艦」,量產精準遠程導彈是非常重要的優先投資。他舉例說:「買一架F-18戰機要8000萬美元,一枚防空導彈大約100萬美元左右,等於一架飛機可以換80枚導彈。」
蘇紫雲進一步從從戰略角度分析指出,在分析台灣國軍的防守戰略時,首先要分清「第一擊」與「第二擊」的區別。他表示,因為台灣是戰略守勢,戰略核心是「第二擊」。也就是說,擁有足夠的遠程導彈武器和反制力量,讓對方意識到開戰將付出巨大的代價,從而迫使共軍不敢輕易啟動「第一擊」,
據公開的資訊,早在2019年,蔡英文就曾公開呼籲增產台灣的天弓三型地空導彈和雄風三型中程超音速反艦導彈。目前,台灣軍方正在研發高超音速導彈和射程高達2000公里的空射型巡航導彈。
(記者黎明綜合報導/責任編輯: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