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原:習近平真的掃清了連任之路嗎?

近日來,中共黨媒連續發出歌頌習近平的文章,不但肉麻至極,而且大都十分牽強、生硬、缺乏邏輯,更多應該為了故意展現習近平取得了北戴河會議上的「鬥爭」勝利,以證明無人可以挑戰習近平的權威,進而為其連任鋪路。然而,黨媒的出格熱捧,或許表明實情正好相反。

 

新華社熱捧習近平外交還是揭醜?

8月15日,新華社置頂大頭條又拋出了新文章,《治國理政新實踐丨在大變局中書寫外交新篇章——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實踐》。從文章的題目看,應該試圖歌頌習近平的外交成就,不過內容卻實在乏善可陳,未敢觸及與美國和西方各國外交的窘境,涉及的外交領域相當窄,似乎不像唱讚歌,反倒更像在揭醜。

新華社的文章稱,「在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在『十四五』開局之年迎難而上」。

文章沒有描述2021年至今外交上遇到了什麼困難,或者困難從何而來,但通篇未提中美外交、中歐外交等重頭戲,顯然試圖迴避外交上的進一步重大失敗。文章總結的外交成果僅僅是「各方攜手抗疫,助力世界經濟復蘇」,「捍衛國家利益、維護全球穩定」。這根本不算什麼外交成果,更多是謊言與宣傳,若與美國2021年的外交相比,中共的所謂「大國外交」實在太小了。

文章所稱的「各方攜手抗疫」,實際就是針對部分欠發達國家的疫苗外交。文章稱中共向智利提供疫苗「帶來希望」,不過目前中國大陸各地疫情爆發,國產疫苗在大陸眼看失效,如何給其它國家「希望」呢?中共的疫苗外交也只能用於部分「發展中國家」,顯然與「大國外交」相去甚遠,但新華社也只能總結出這點成果,勉強體現「習近平外交思想」。

文章總結的第二個外交成果是「助力世界經濟復蘇」,但描述的事例卻同樣蒼白。文章先提中歐班列供應了醫療物資;之後卻僅僅是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的倡議;最後實在沒辦法,只好搬出了「一帶一路」。這些就能算「助力世界經濟復蘇」?應該大大難為了撰稿者,實在找不出具體實例。

文章最後突出的竟然是「讓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共産黨」,完全把中國的外交變成了中共的外交,還特意提到視頻連線方式的「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遺憾的是這個所謂「峰會」基本被國際媒體忽略了。儘管如此,文章仍然得出了「大國外交」結論,完全歸功於習近平。不知習近平的智囊們是否仔細閱讀過這篇文章,到底是在捧「習近平外交思想」,還是在揭醜。

《求是》雜誌公開黨內矛盾

8月15日,中共的《求是》雜誌刊登文章《習近平:總結黨的歷史經驗 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摘錄了習近平2015年6月至2021年2月的講話內容,共15段摘要,另外單列了毛澤東的一段講話。

文章第一段重複了習近平所謂的「遵義會議歷史經驗」,相當於習近平把此次北戴河會議比作毛澤東在遵義會議上成功掌權。果然,文章第二段引用了毛在七大預備會上的一段話稱,「一個隊伍經常是不大整齊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齊」,「有了偏差,就喊看齊」;「整隊型看齊比較容易,因為那是形體上的,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看齊就不那麼容易了」。習近平也學著毛強調要「經常喊看齊」,「幫助大家向黨中央看齊」。

這段話透露出,習近平看似大權在握,實際並未真正能讓黨內各派向他「看齊」。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什麼北戴河會議後,黨媒連篇累牘地熱捧習近平,看來北戴河的爭吵確實存在,只是暫時撼動不了習近平的位置,但習近平也難以說服所有人都向他「看齊」,只好繼續通過高調宣傳來消除質疑。

《求是》文章的主要意圖應該是強調「維護黨中央權威至關重要」,「主要領導幹部,必須把講政治作為根本要求」,「保證全黨服從中央」,「絕不能有絲毫含糊和動搖」,「始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實人』」。

北戴河會議剛結束,《求是》就拋出這樣的文章,實際透漏出習近平的權威確實遭遇了挑戰,習近平可能再次獲得了「鬥爭」的勝利;或者說,反對勢力暫時扳不倒習近平,但習近平也難以真正令所有人俯首帖耳。

連任或仍存變數

《求是》文章還稱,「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找準坐標、選準方位、瞄準靶心,善于從政治上觀察和處理問題」。

這表明,中共政治局25名委員裡,並非都與習近平一致。文章還舉例稱,「長征途中……最需要團結的時候,張國燾挾兵自重、另立中央,公然走上分裂黨和紅軍的道路。抗戰初期,王明在黨內拉幫結派、我行我素,不聽黨中央指揮……」

文章忽然重提這些實例,似乎令人依稀看到北戴河會議上唇槍舌劍的場面。文章還稱,「現在仍有一些黨員、幹部政治意識不強、政治敏銳性不高」,「對政治要求、政治規矩、政治紀律不上心」,「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要體現在行動上」。

這幾乎證實了北戴河會議上可能出現了怎樣的爭論,習近平大概暫時過關,卻只能繼續以總書記的名頭壓人,沒法真正服眾。文章最後呼籲「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恰恰反映了中共黨內一盤散沙的真實狀況,北戴河會議更可能是不歡而散了。

習近平連任五年或十年的猜測,應該還不能最終確認,畢竟二十大在2022年召開,2021年的北戴河會議應該還不能確定一年後的人事安排。假如各派真的達成了妥協,中共黨媒不尋常的鼓譟就變得畫蛇添足,《求是》雜誌的文章就更不合時宜,等於把黨內的矛盾或危機公開化了。

「鬥爭」還在繼續,習近平的連任,或許還有不少變數。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