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美需更強硬處理與中共的外交僵局

大紀元專欄作家Anders Corr撰文/徐智寧編譯

美國副國務卿舍曼(Wendy Sherman,又譯為謝爾曼)7月26日前往中國,會晤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中方在談判結束前宣布,會談陷入僵局。據路透社報導,這次會面是在3月份阿拉斯加災難性的美中會談之後,為嘗試避免高層衝突而舉行的,但雙方「火藥味濃的聲明」,令結果失望。

中共錯誤地將談判受阻歸咎於美國,稱華盛頓製造了「假想敵」和對抗性的基調。中共在全球範圍內積極推行其極權主義制度和擴大影響力,美國當然應該與這個民主的敵人對抗,否則就不能保護美國人民免受獨裁擴張主義統治,是一種失職。

舍曼的代表團正確地注意到,中共違反國際法,包括廢除與英國簽訂的對香港條約(《中英聯合聲明》),以及對新疆維吾爾人的令人髮指的非法種族滅絕。其雖然提及了西藏,但至少從2018年起被學者們承認的、針對法輪功的種族滅絕,顯然再次被忽視了。

面對令人尷尬的談判破裂,美國官員以匿名方式對記者匆忙補充說,閉門對話更加親切。他們還試圖給予一種美國超然的印象。在談到朝鮮、伊朗、阿富汗和氣候變化等問題時,一位官員對記者說:「我認為,將美國描述為以某種方式謀求與中國的合作,是錯誤的看法。」另一位官員說,「這將取決於中方,決定他們是否準備好……採取下一步行動。」當然,拜登政府試圖表現出控制力,即使實際上並非如此。就在2019年,拜登還根本不承認中共是一個威脅。

在會談中,王毅要求華盛頓單方便取消關稅和制裁,不承認在法律層面上,關稅在很大程度上是彌補因中共每年盜竊美國高達6000億美元知識產權、令美國遭受的經濟損失。王毅說:「在尊重國際規則方面,是美國必須三思。」他領導的外交部表示,未來合作可能存在先決條件。

中共不負責任地試圖利用氣候變化談判,來獲得不相關的讓步,從而參與我所稱的「氣候邊緣政策」。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污染國利用其排放,來威脅美國和盟國,在人權、貿易等問題上做出讓步。

氣候特使克里(John Kerry)正確地選擇將氣候談判與其它問題脫鉤。但由於中共顯然不關心環境是否達到所要求的程度,美國應該採取對待歐洲的做法,施徵污染稅。

歐洲增加了對廉價中國進口產品的貿易壁壘,這些產品利用了(中國)幾乎不存在的環境法規,幫助逃避「碳洩漏」(carbon leakage)。而美國和歐洲的工業就是為了逃避嚴格的環境法規,在中國生產更便宜的產品。

最近的(美方)與中共的會談是在中國北方港口城市天津舉行的,這裡距離北京約70英里。選擇天津作為與美國降低緊張關係的會談地點,似乎很奇怪。北京經常在禮節上做文章,怠慢美國官員,包括2016年奧巴馬總統在機場遭冷遇,2017年與川普總統的隨行人員搶奪「核足球」手提包。選擇天津作為會談地點可能是又一次這類怠慢的舉措。

當舍曼回到華盛頓時,人們無法想像她會如何向總統拜登匯報,最樂觀的情形可能就是聳肩辭職了,也可能更糟。

這很可能就是未來與中國共產黨(CCP)談判,能得到的外交成果的限度,除非我們增加外交官手中更強硬的籌碼。

會後,路透社稱華盛頓與北京的關係「處於停滯狀態」。路透社指出,「雙方似乎沒有真正談判任何事情,而是堅持既定要求清單。」

美國外交官想要調和與中共的關係,卻屢次失敗。這將迫使我們與中共的分歧進入經濟制裁、與盟國結盟和軍事領域。美國已經在該地區增加軍事訓練,美國還考慮阻止從伊朗向中國運送石油。

因為中國沒有容易開採的石油儲量,石油供應是一個主要弱點。美國曾在二戰期間,阻止對日本的石油運輸,然而結果是日本在1942年襲擊了珍珠港。

美中關係因此變得越來越危險和不可預測,尤其是因為高超音速導彈和無人機群等先進技術。

拜登通過加強美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之間新興的多邊聯盟(稱為Quad,即四方安全對話)的合作,尋求穩定亞洲地區;並鼓勵主要歐洲盟國,如英國和法國,派出戰艦,以展示承諾。

總統正在尋求今年主辦「四方」領導人多邊會談。希望他們比舍曼女士在天津的嘗試更順利、更令人滿意。我們希望英國和法國也派出代表。

作者簡介:

安德斯‧科爾(Anders Corr)擁有耶魯大學政治學學士/碩士學位(2001年)和哈佛大學政府學博士學位(2008 年)。他是Corr Analytics Inc.的負責人,《政治風險雜誌》(Journal of Political Risk)出版商,並在北美、歐洲和亞洲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他撰寫了《權力的集中》(The Concentration of Power)(即將於2021年出版)和《禁止侵入》(No Trespassing),並編輯了《大國,大戰略》(Great Powers, Grand Strategies)。

原文:China Diplomatic Standoff Requires Tougher Stand From U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浩宇)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