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7月31日訊】在中國古代,由於各種原因未能入仕從而踏上了懸壺之路的儒生並不鮮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一直秉承著「仁、義、禮、智、信」的儒生們始終都懷揣著一顆仁心。
唐代名相陸贄曾說:「醫乃仁慈之術。」清代名醫喻昌也說:「醫,仁術也。」看來,用心至仁本就是良醫所必備的品質。許多宅心仁厚的醫生不但精通仁術、「以活人為務」,在行醫之餘還十分樂善好施,總是盡一己之力去幫助貧困之人。本篇所介紹的這三位清代名醫正是如此,他們雖隱於鄉間、市井,卻因造福一方而名垂醫史。
何覲光,字浣齋,福建建寧人。他正直、仁厚,且才華橫溢、氣度不凡。年少時,父親就把家中的大小事務都託付於他。他無暇兼顧其它,只能放棄走科舉之路。後來他說:「我不能做官來安民濟世,但還可以用醫術來救人。」
從那以後,他便開始潛心鑽研醫學,漸漸的就能給人治病了。只要有病家去請他,他都立即前往。即使半夜出診,他也從不推辭。他給人治病,從不求回報,也從未對此而感到厭煩。
何覲光的醫術很高明,他能在若干年前就診斷出一個病人的生死之期,並且沒有不應驗的。有時,連他自己都說:「我治病竟有如此療效,真乃神助啊!」
他對父母極為孝順。有一年,母親染上了時疫,他衣不解帶地準備湯藥、照顧母親,就這樣長達一個月之久。後來,他父親也得了重病,需要用昂貴的黨參和黃芪來調理身體,他就用自己的月錢去買。十幾年下來,花了不少錢,可他卻從未對父親提起過。
何覲光對父母盡心盡力,對親戚朋友也十分慷慨,看到他們生活有困難,就把自己的錢拿出來借給他們。有時,借出的款項已高達數百金,他也毫不吝惜。他明知來借錢的人可能還不上,卻依然向他們伸出援手,甚至還說:「我不是在救濟他們,只是想幫他們一把而已。」
他經常慷慨解囊,只要發現哪個地方的橋梁、道路有損壞,就自己出資修復。他父親和幾個哥哥也是樂善好施之人。父親臨終前曾留下遺願,讓兒子們創辦「毓秀會」,去資助那些想要參加科舉但家境貧寒的儒生。何覲光聽從父命,成立了「毓秀會」,還與哥哥們一起捐了一百石糧食。
有一年,建寧縣受災,米價暴漲。在一個村子的集市上,一斗米甚至漲到了三錢銀子。何覲光得知後,就拿出自己在家中存儲的米糧去應急。他每五天去一趟集市,只為將自家的米糧降價出售。
他一生不忘「兼濟天下」,臨終前還叮囑自己的孩子:「讀書貴能明道,理財貴能問心。讀書若不明道,幸得一官,始則誤國誤民,繼則喪先德而累子孫,理財不問心,雖有銅山,譬若膏火自煎,山木自焚,有何益哉!」
助人行善成自然的四川名醫余學淵
余學淵,字奠高,四川彭山人。他生性寬厚、仁慈,很喜歡幫助別人。幼年時,曾在學堂裡讀書習字。每次到了農忙時,他就輟學回家,幫家裡人耕地勞作。等忙完了,再回到學堂。長大後,人們都很喜歡他,願意與他親近。
余學淵曾以教書為業,所得的收入若有剩餘,就全部施捨給有需要的人。若有人因為家境貧寒而無法婚喪嫁娶,他就會盡力去幫他們籌措錢款。他曾教導自己的學生:「凡事都要盡心盡力地去做,忠、孝、信、義只是因為具體事情不同而名稱各異,但本質上並無差別。」
他在醫學上的造詣很深,有時也會研製一些罕見的藥方。有一年時逢大旱,饑民遍野,朝廷忙著往各地發放賑濟糧食。為了救濟更多的處在饑餓中的災民,余學淵在家中研製了大量的「療饑丸」,以解決糧食一時供應不足的問題。
為了救濟更多的處在饑餓中的災民,余學淵在家中研製了大量的「療饑丸」,以解決糧食一時供應不足的問題。示意圖。(Shutterstock)
所有的事只要是惠利於民、有助於他人的,余學淵做起來都是孜孜不倦、甘之如飴。他的樂於助人完全是出於他善良、仁厚的天性,而並非是刻意為之。
當有人真心的誇讚他的義舉和善行時,他就謙虛地回答:「我不過是因為有人需要才施以援手,哪裡稱得上是善呢!」
每年都給窮人家送錢的貴州名醫狄文彩
狄文彩,字雲軒,貴州貴陽人。他十二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裡沒有收入來源,於是他在外幫人抄書,以此來贍養母親。他對母親十分孝順,在當地是出了名的大孝子。但因家境貧寒,無法參加科舉,一生未能步入仕途。
等他年齡稍長,就開始研讀醫書,此後漸漸地掌握了精湛的醫術。狄文彩尤其精通太素脈,每次診脈後都能預測出他人的生死之期。
一次他去赴宴,酒桌上有人衝著他調侃道:「聽說你能診斷出一個人的壽命長短,那你現在就來看看我的死期吧!」狄文彩聽了,很坦然地走過去給那人診脈,然後對他說:「你的死期就在今晚。」大家看那人好端端的,也沒有生病,以為狄文彩在開玩笑。可到了晚上,那人就死了。
另有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他當時全身都僵硬了。可狄文彩診完脈後卻說:「這人還有救,還能治。」他在病人的身體上施灸,不一會兒,病人就有了微弱的氣息,慢慢就甦醒過來了。狄文彩又讓他喝了幾服湯藥,沒過多久,他的病就完全好了。後來,知道這件事情的人都夸狄文彩,說他能起死回生。可他卻說:「我只是用了以前扁鵲治療虢太子的方法,不是我能起死回生。」
狄文彩學識過人、醫術精湛,可他對病人、對自己的行醫之路卻總是懷揣著十二分的謹慎。他白天外出給人看病,晚上回到家已十分疲憊,但他仍會把當天的診療過程詳細地記錄下來,以便不時地查看病人的病情、脈象如何以及症狀是否消失、藥量是否需要增減等等。
他用心至誠,只要有病家來請,無論時間早晚,他都會立即前往。他始終把病人的性命、安危放在第一位,一時一刻都不願耽誤。
狄文彩行醫多年,時間久了,也有了一定的積蓄。但他寧可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也要把自己的錢施捨給那些家境貧寒的人。每到年末,他知道窮人家年關難過,就自己做一些錢袋子,每個袋子裡放上三五錢銀子。然後,他來到這些窮人家門前,悄悄地把錢袋子放下,就轉身離開了。
他給窮人看病,也是不收錢的,有時還送給他們一些銀錢和藥材。若有人家裡生活困難,連婚喪嫁娶的錢都沒有,他就會拿錢來資助他們。
後來,經他治好的病人越來越多,其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德行在整個西南地區廣為流傳。當時貴州的巡撫兼布政使羅饒典還專門為他作傳,將其一生中的善言善行都記載了下來。
參考資料:
民國五年《建寧縣誌‧方技》
民國二十三年《彭山縣誌‧列傳》
咸豐二年補刻道光二十二年《貴陽府志》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