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一門四世連出三公

【命運天定.撥開迷霧】 作者:泰源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7月24日訊】古人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後漢楊震一門,「四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他們的先人有怎樣的積善之行呢?

東漢時期,弘農郡華陰人楊寶,生性慈祥,仁愛有孝行。在他九歲那年到華陰山,看見一隻雛黃雀被鷂鷹抓啄,掉落樹下,身上傷痕很多,在地上又遭螻蟻圍困。楊寶就把它放進懷裡,帶回家裡放到屋梁上。夜裡聽到黃雀發出十分淒切的叫聲,楊寶點火一照,發現它被蚊子群攻,就把它移放到巾箱(放頭巾、書卷以及雜物的小箱子)裡。白天就拿黃花餵養它。

過了十多天,黃雀羽毛長出來了,就開始飛翔,早上飛出去,傍晚飛回來,住在巾箱裡。直到它成長了,過了一些年一直沒有離去。

黃雀(示意圖)。 (pixabay)

一天,黃雀飛回來時還帶回一群鳥,哀哀鳴叫,圍著屋子飛了好幾天,然後和那一群鳥一起飛走了。這天夜裡,楊寶三更時分起來讀書,來了一位黃衣童子,對他說:「我是王母娘娘的使者,從前出使蓬萊時,被鷂鷹捕捉,有幸蒙您仁慈厚愛救了我,現在我接受封賜,就要去南海了。」

臨別時,黃衣童子拿出四個玉環送給楊寶說:「望你子孫德操清白,保你子孫相繼升任三公(輔佐國君管理軍政要務的最高官員),就如這四個玉環彼此相接。」

楊寶學習伏生的《尚書》之學,在漢哀帝、漢平之世,隱居教學。居攝二年,受徵不應而遁逃。光武帝讚美他的節操,建武年中,公車特徵,他以老病為由不到,卒於家。

他的兒子楊震是東漢的太尉,一生正直匡正時政。楊震生了楊秉,楊秉生了楊賜,楊賜生了楊彪,一門四代連任公卿,直到東漢末年,名望高隆,德業相繼。

在楊震死後下葬前十餘日有異象出現,有高丈餘的巨鳥飛來落在他的墓地,俯仰悲鳴,淚下霑地,等他下葬了,才飛去。當時人就於他的墓所立了石鳥像,紀念他的正直輔國。

《後漢書》說:「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就是指楊震、楊秉、楊賜、楊彪四代皆出任太尉或司徒,人稱「四世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處事都是因公忘私,先公道而後身名,成了東京名族。誠然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在楊震死後下葬前十餘日有異像出現,有高丈餘的巨鳥飛來落在他的墓地,俯仰悲鳴。(示意圖) (pixabay)

(資料來源:(南朝)吳均《續齊諧記》、《後漢書》)

說命理

下面,繼續與愛好命理的讀者談命理。舉一個明、清時期早登科甲,仕至方伯(布政使),優悠晚景,壽越九旬的命例。

先說一個八字到手,從什麼地方入門呢?坊間有許多方法,猶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例如,有些人是根據命學的口訣來論命的,看到命中有官有印,就說正官配印而貴;看到命中有官有殺,就說去殺留官,或合官留殺等,不講五行生剋,不講春夏秋冬,不講日主強弱。這樣的論命方式,或者可能算準一兩個人,但將不會有持續長久的效應。

要想得到一個好的效果,還需從日主的強弱、冷暖等方面入手,然後以中和為原則,配合到命中八個字中去分析和判斷,例如見下造:

(大紀元)

八字命理以出生日的日干(即天干)代表自己,此造出生日的日干為丁火,所以屬丁火命。生在夏天五月(午月)火旺之時,丁火在十二地支中有兩個最強旺的火根,一個是巳火,一個就是午火,可見,一生下來就身(火)旺。但生下來身旺,不等於就真的是身旺,因為八字中還有六個字未看。假如後面六個字中全是金、水或濕土,那麽丁火日主就會轉強為弱,反而身弱了。所以現在還得繼續分析下去。

時支有一寅木,木可生火;年干有一甲木,甲木亦可生丁火。日主丁火得到甲寅木的幫助,加上原來的月令午火(月令的作用力在全局中最重,大約占了三至四成左右的力量),所以幾乎可以肯定日主是強旺無疑了。

然後根據論命以中和的原則,日主強旺,即火旺,就喜水來解炎。但夏天四、五月,水臨絕地,滴水蒸乾,必須有金來發水之源,金水相生,源源不絕。所以現在就去看命中有沒有水和金了。

很快看到日主丁火自坐亥水,時干壬水透出,壬水有亥水為根,足可以解炎。又看到庚金在日主丁火旁邊,年支申金為根,金能生水,水源不斷,有金有水,配合何其妙也。

根據以前講過的原則,如果日主一方的力量,和對立方的力量,越是接近中和,富貴就越大。現在日主一方兩木生兩火,對立方亦是兩金生兩水,雙方幾乎是平分秋色,勢均力敵。也就是說,自己的身夠強旺,而對立方的財和官也夠多,於是就有能力將對方的財和官(富和貴)全部收歸己有。所以出生時遺業有百餘萬(明、清時期),早登科甲,仕至布政使,六旬外退歸林下,一妻四妾,十三子,優悠晚景,壽越九旬。

此命看到兩木生兩火,對兩金生兩水,似乎平分秋色,但由於午火月令的作用力最強,地支又見寅亥合木,亥水化為木(水的成分減少,木的成分曾多),因此,權衡之下,還是木火的力量比金水稍重,所以取用神還是喜金、水為用,忌木、火、燥土,平生大運走西北金水之地喜用咸宜。@*#

──點閱【命運天定.撥開迷霧】系列──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樂真)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