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舟:美軍航母放空西太平洋的新模式

6月18日,裡根號(CVN 76)航母艦隊從南海進入印度洋,美軍正式在西太平洋留下航母真空。如今,這一真空已經超過一個月,實為少見。美軍現役航母應該可以正常輪替,並非捉襟見肘,美軍戰備也不會如此疏忽大意,更像是有意為之。

按照美國國防部對中共軍力的最新評估,美軍正在加大西太平洋的軍事部署,不但從阿富汗抽身,還組織盟友紛紛加入印太巡航,聯合對抗中共的威脅。此時,美軍航母卻故意在西太平洋放真空,應該在嘗試新的戰備部署模式,估計也在觀察中共如何應對。

裡根號航母離開南海之際,6月17日,美軍的另一艘航母卡爾文森號(CVN70)已經抵達夏威夷,原本估計可能進入西太平洋,但卡爾文森號航母不斷在第三艦隊區域演練F-35C艦載機,卻遲遲沒有西進。7月19日,根據美國軍事網站UNIS的追蹤,卡爾文森號航母又返回了美國西海岸。美軍確實有意在西太平洋留下了航母真空。

7月12日,一架EA-18G 咆哮者電戰機準備從卡爾文森號航母(CVN 70)上起飛。該航母艦隊一直在第三艦隊區域演練,沒有進入西太平洋。(美國海軍)

一般來說,美軍航母遠離某地區,表明該地區風險降低,或美軍有意為軍事對峙降溫。不過,美軍沒有降低西太平洋威懾的意圖,反倒毫不放鬆。

7月11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再度重申關於南海爭議的立場,並強調了《美菲共同防禦條約》,相當於針對中共畫下紅線。7月12日,美軍「本福德」號驅逐艦(DDG65)進入西沙群島海域,美國在軍事和政治上同時展示強硬態度。

近日,美國行政軍機兩度短暫降落台灣,應該也不是偶然,等於猛踩中共的紅線,實際也在表達強勢姿態。假如中共激烈反應,美軍估計早就準備好了更強硬的後續方案。很可能中共高層也看到了形勢不妙,並未高調回應。實際上從7月16日開始,台灣國防部再未通報有中共軍機擾台。

美軍航母露出真空,中共卻變得低調,似乎不合情理。美軍新的戰備部署應該令中共十分忌憚,又無能為力。

裡根號航母離開西太平洋之際,美軍少見地密集展示各型潛艇,連海狼級潛艇也罕見現身,無形中在警告中共海軍不要亂動。中共的航母艦隊也確實沒有趁美軍航母真空的時機出動。

7 月 13 ,美軍公佈獨立級濱海戰鬥艦查爾斯頓(LCS 18)在南海航行。(美國海軍)
7月13 ,美軍公佈獨立級濱海戰鬥艦查爾斯頓(LCS 18)在南海航行。(美國海軍)

7月13日,美軍的獨立級濱海戰鬥艦查爾斯頓號(LCS 18)也在南海巡弋。中共對此類隱形、自動化的高速濱海戰鬥艦,暫時也難以應對。這正是美軍一直在討論的分散式部署策略,無形中增加了中共軍隊的偵捜難度,也加大了中共軍隊的分析、決策難度,實際瞄準了中共軍隊的最薄弱之處。

7月13日,美軍伯克級驅逐艦基德號(DDG 100)也穿越南海。美軍航母不在,中共的東風-26和東風-21,要不要攻擊神盾艦、甚至濱海戰鬥艦呢?當然,首先要看能否隨時追蹤到,中共衛星估計更多在盯著美軍航母。

7 月 15 日,來自北達科他州邁諾特空軍基地的第 5 轟炸機聯隊的 B-52H Stratofortress 轟炸機準備在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降落。(美國空軍)
7月15日,來自北達科他州邁諾特空軍基地的第5轟炸機聯隊的B-52H轟炸機準備在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降落。(美國空軍)

7月15日,中共軍委尚不知如何是好,美軍又宣布B-52轟炸機進駐關島。前一日,美軍還公開了大批F-15E打擊鷹戰鬥機在關島的圖片。

7月17日,美軍再次展示洛杉磯級攻擊潛艇基韋斯特號(SSN 722)離開關島進行部署。同日,美軍還公佈,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已經來到所羅門群島附近的珊瑚海演練。美軍航母和兩棲攻擊艦全部離開,超出了中共東風中程導彈的射程,這應該是中共軍委前所未見的難題,原來制定的反介入計劃用不上了。

7 月 18 日,美國空軍的F-22 猛禽戰鬥機進駐關島。(美國空軍)
7月18日,美國空軍的F-22 猛禽戰鬥機進駐關島。(美國空軍)

7月18日,美軍25架F-22隱形戰鬥機進駐關島,是又一次少有的動態部署。美軍航母不在,B-52H轟炸機、對地打擊的F-15E戰機和F-22戰鬥機都來了,模擬對中共軍隊空襲的部署相當明顯。美國空軍此次扮演了更重的角色,這恐怕更接近實戰了。

7月19日,美軍再加碼,公佈了近日裡根號航母艦隊與俄亥俄級潛艇喬治號(SSGN-729)在阿拉伯海共同演練。此類俄亥俄級潛艇是美軍改造的導彈攻擊潛艇中的一艘,攜帶154枚戰斧巡航導彈。美軍總計4艘該型潛艇,保守估計2艘在維護保養,2艘前沿部署。美軍公佈了1艘在阿拉伯海,另1艘可能在哪裡就不言而喻了,這也應該就是美軍故意透漏這條信息的關鍵。

空中有F-22、F-15護航B-52,水下有對地攻擊的戰斧巡航導彈潛艇,還有反艦的攻擊潛艇,水面有神盾艦、濱海戰鬥艦,美軍大致畫出了沒有航母的西太平洋作戰計劃。中共號稱航母殺手的中程導彈失去了目標,該如何應對呢?這或許也是美軍正在觀察的。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