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中國政府以政治手段打擊阿里巴巴和騰訊等大公司,干預其上市計劃之後,「滴滴出行」成為新的目標。6月30日,該公司在美股市場公開募股,籌資44億美元,號稱是阿里巴巴集團2014年赴美上市以來,規模最大的中資企業IPO案。但該公司集資成功的喜悅很快就煙消雲散,因為中共當局立刻出手。7月2日,中國網信辦宣布,為了「防範國家數據安全風險,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要對「滴滴出行」進行網絡安全審查;下令「滴滴出行」暫停新用戶註冊,並下架「滴滴企業版」等25款軟件。這一連串打擊,導致「滴滴出行」股價下跌20%,市值蒸發140億美元。這個震驚國內外市場的消息,自有其眾多有關中國政策變化的訊息可以討論,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同樣需要從這次事件中吸取教訓的,是美國的投資者和美國政府。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滴滴出行」赴美上市,IPO大獲成功,說明在美國、在華爾街,很多投資者對於中國市場仍然看好,或者說仍然寄予很大期待,希望可以從中國的經濟增長中繼續分一杯羹。顯然,美國投資者心中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依賴心理還是根深蒂固。我認為,這是非常危險的想法。且不說中美關係自疫情爆發之後已經進入高風險區,對類似以大型外國企業作為抗衡美國或者報復美國的政治武器的做法,投資者理應提高警惕心;就是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判斷,美國的投資者似乎還是過於樂觀,或者說無法穿透表面數字的迷霧,看到潛藏的巨大風險。「滴滴出行」事件其實已經說明,中國已經變成投資的高風險地區,這是美國投資者應當吸取的教訓。
其次,這次中國政府出於種種政治考量懲罰「滴滴出行」公司,幾天之內就導致美國投資人受到重大的經濟損失,這應當給批准中資企業來美國上市的美國相關監管機構敲響警鐘。長期以來,美國聯邦證管會對中資公司上市審計並不慎重,門檻不高,其理由是一切按照市場標準從事,對中資企業要和其他國家的企業一視同仁。這聽起來當然是嚴格的市場精神和法治原則的體現,但這樣的原則和法律是否也應當針對實際情況做一些調整,以保護美國投資人的利益呢?
實際情況是,不管是私人企業還是國有企業,只要來自中國,就不可能保障其百分百的純經濟行為。在這些企業的背後,有一隻巨大的、看得見的政府的手在操控。中共不僅僅是用經濟考量來監管大企業,還有很多的政治考量,這樣的政治因素的干擾現在越來越明顯,也越來越嚴重。因此,絕不能簡單地用市場經濟的統一標準來對待赴美上市的中資企業,必須要修改政策,提高對中資企業上市的風險評估標準,把中國的整體政策變化考量在內;對於中國經濟運營環境的分析,也一定要加入和加重政治因素的份量。如果面對近幾年中國政治力對於企業日益加強的控管和干預視若無睹,繼續把中國當成市場經濟國家對待,這就已經不僅僅是天真的問題,而且會導致美股投資人的利益無法得到更加嚴格的保護,這是美國政府應當從「滴滴出行」事件中吸取的教訓。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自由亞洲/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