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撰寫《資治通鑑》 范祖禹前世為東漢開國名將

文/周曉輝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6月29日訊】熟悉中國歷史的人對於被視為「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的《資治通鑑》應該是不陌生的,它是由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涵蓋十六朝1362年的歷史,而我們今天要說的主人公范祖禹亦是這部史書的編撰者之一,負責唐史部分,並有著「唐鑒公」的美譽。

東漢開國名將轉世

范祖禹,仁宗康定二年(1041)出生於四川成都的名門望族。正史記載,在他出生前,他的母親夢見一位穿著金甲的偉岸男子進入寢室,對她說:「我乃是漢朝將軍鄧禹!」醒來後不久,孩子出生,其母認為孩子是鄧禹轉世,因此給他起名為「祖禹」,字「夢得」。他的另一個字「淳甫」,是後來因司馬光寫給他的帖而得來的。

說到鄧禹,那也是歷史上響噹噹的人物。他輔佐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建立政權,是開國頭號功臣,名列雲台二十八將之首。

鄧禹13歲時,在長安(今西安)從師學習,與劉秀相遇,善於相面的鄧禹認為其非常人,與之交好。西漢末年天下大亂,鄧禹投奔劉秀,為其出謀劃策,讓其延攬四方英雄,收服民心,建立偉業。他還知人善任,多次向劉秀舉薦良將。

鄧禹有決勝奇謀,能以武威人,善於用兵,斬將破軍,威聲赫赫。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鄧禹每次取得勝利後,都嚴格約束軍士,不得濫殺無辜、不得擾民,因此老百姓都扶老攜幼歡迎鄧禹軍隊,每日歸順者以千數計。而鄧禹每到一個地方,也很親民,老百姓常常擠在他的馬車前訴說著感激之情。彼時鄧禹名震關西,劉秀聽說後非常高興,幾次寫信稱讚他。

天下平定後,劉秀封鄧禹為高密侯。鄧禹又與賈復兩人率先配合劉秀「偃干戈,修文德」的政策,一同削減軍隊,推行儒學,是在「退功臣而進文吏」的局面下,仍然能夠參與討論國家大事的三位列侯之一。

《後漢書》說鄧禹內尚文明,行為忠厚淳樸而且周密,事母至孝。其家的一切用度都取之於封地賦稅,不修私產不謀私利。天下安定後,他時常想遠離名聲和權勢。鄧禹有13個兒子,因為他有「望氣」的本事,所以他根據個人的性格特點,為每個孩子選定了一門技藝,或者讀書,或者務農,或者從事商業等等,並且教導、提醒他們要修心養性。他在教育子女方面非常成功,子孫封侯三十人,這足可以作為後世的楷模。

劉秀對鄧禹非常信任,鄧禹亦對劉秀忠心耿耿。劉秀去世後,鄧禹傷心難過到吐血,並因此生病。鄧禹病重期間,即位的漢明帝多次親臨詢問病情。永平元年(公元58年),鄧禹去世,終年57歲,諡「元侯」。

這樣一位道德高尚、立下功勳的東漢名將、名臣,轉世為范祖禹,焉知不是在預示其不平凡的一生?

鄧禹輔佐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建立政權,是開國頭號功臣,名列雲台二十八將之首。(公有領域)

「天下之士」 獲司馬光盛讚

范祖禹13歲時,父母相繼去世,祖禹由其叔祖、北宋名臣范鎮撫育。范鎮家教嚴正,視祖禹如同己出。然而,祖禹卻因為父母早逝,內心孤寂。每當年節親朋歡聚時,他都悄然躲開,選擇閉門讀書,不樂於與外界交往。不過,范鎮十分看重他,曾對他人說:「此兒,天下士也。」他還對其他孩子說:「三郎是你們的榜樣,你們應該向他學習。」祖禹是范百之的第三子,故稱為三郎。

范鎮和祖禹祖孫二人感情深厚,十分投契,祖禹一生治學、處世、為人都受到范鎮的影響,而范鎮亦將這個侄孫引為知己,包括後來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想升遷范鎮為執政,范鎮都寫信詢問祖禹的意見。祖禹認為不應接受,他就決定不再出山了。

仁宗嘉祐年間,范祖禹中進士甲科。他到了京城後,結交的都是當時的名士,還得到了名臣司馬光、王安石的賞識,司馬光與范鎮乃是知交。因為對祖禹的才華很欣賞,司馬光便邀請他參與修撰《資治通鑑》中的唐代部分。在洛陽十五年間,他心無旁騖,不追求功名利祿,專心致志撰寫《資治通鑑》。除了負責唐朝的初稿外,可以說是全書實際參與的第一號助手。

司馬光給予了他非常高的評價,說他「智識明敏,而性行溫良,如不能言;好學能文,而謙晦不伐,如無所有;操守堅正,而圭角不露,如不勝衣,君子人也」。因為對祖禹信任有加,司馬光的很多公文,皆出於其手,連「進《資治通鑑》表」也由祖禹代撰。

《宋史》也說他「平居恂恂,口不言人過。至遇事,則別白是非,不少借隱」。大意是他有儒者之風,從不說他人的不是,做事情是非分明。

資治通鑑殘稿一卷1,司馬光手稿 33.8×130厘米,共29行,465字,記載東晉永昌元年(322)一年的史實。(公有領域)

經筵講官第一

神宗駕崩後,年僅9歲的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臨朝掌政,范祖禹被擢任右正言(註:官職名),司馬光與呂公著也都由洛陽被召回,呂公著出任宰相。祖禹於是上奏說自己是呂公著的女婿,應當避嫌,遂辭職改任祠部員外郎,不久又辭職而任著作郎、修《神宗實錄》,後遷任著作郎兼哲宗皇帝侍講,同時在史館與經筵中工作。

在哲宗身邊做侍講時,范祖禹盡心盡責。每次在侍講的前一晚,他必定端正衣冠,就像在御前一樣;然後命令子弟侍坐,將內容先演講一遍。講時態度溫和,引經據典,摘引時事,語調琅琅然,使聽者興起。因此蘇軾曾說:「范淳甫講說,是當今經筵講官第一。言簡而當,無一冗字、無一長語,義理明白而成文燦然,真得講師三昧!」

范祖禹在給小皇帝哲宗講授的書籍中,《唐鑒》與《帝學》是他自己編撰的。前者是他在撰寫《資治通鑑》唐朝部分後,覺得意猶未盡,遂將有唐一代歷史,考得失、辨善惡,寫成十二卷書,取名為《唐鑒》。因為這部書名氣很大,「深明唐三百年治亂,學者尊之」,所以范祖禹被時人稱為「唐鑒公」。宋高宗後來對講臣說:「讀《資治通鑑》知司馬光有宰相度量,讀《唐鑒》知范祖禹有台諫手段。」

《帝學》是范祖禹在做侍講時,選取並整理了上自三皇五帝、下至宋神宗等帝王的故事編撰而成,取名《帝學》,一共八卷,供哲宗閱讀。

兩部書的重點在解釋政治盛衰,並把「復祖宗(指宋太祖、太宗以下各帝)之法」的精神及辨別人物奸邪、正直的意義闡述出來。此外,他還編撰了《仁皇政典》六卷,專門講述仁宗時的政治,要求哲宗學習。

在哲宗身邊做侍講時,范祖禹盡心盡責。示意圖,圖為《帝鑑圖說》插圖。(公有領域)

忠正直言 敢於進諫

在皇帝身邊做侍講,范祖禹保持了自己的風骨,敢於直言。一次,哲宗因夏天暑熱,叫停了講讀,祖禹便進諫道:「陛下今日之學與不學,係他日治亂。如好學,叫天下君子欣慕,願立於朝,以直道事陛下,輔佐德業,而致太平;不學,則小人皆動其心,務為邪諂,以竊富貴。且凡人之進學,莫不於少時,今聖質日長,數年之後,恐不得如今日之專,竊為陛下惜也。」哲宗聽後,馬上恢復了講讀。

其後,呂公著去世,范祖禹被拜為右諫議大夫。做了諫官後,他首先上疏言說人主正心修身之要,並請求太皇太后日以天下之勤勞、萬民之疾苦、群臣之邪正、政事之得失,開導皇上,使其明辨是非,小人無法進讒言。

范祖禹識人精準,他對鎮守蜀州的蔡京的評價是:雖有小才,但並非正派賢良之士。他認為其從成都回來會得到重用,但忠正的大臣不應該推動這樣的任命。

當時朝廷關於新政舊政仍存在不同意見,有大臣打算在新法舊法中有所創立,但范祖禹卻認為朝廷既然已察覺王安石新法有問題,只應恢復祖宗舊制。如果在兩法之間撮長補短,兩用而兼存,那麼綱紀就會敗壞。之後,范祖禹遷任給事中。

有一年吳中發大水,皇帝下詔拿出百萬斛米、二十萬緡錢賑濟救災。有諫官認為災情有可能是虛報,需要先核實再進行賑濟。范祖禹將其奏章退回,並說,「國家根本,仰給東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訴,開口仰哺,以脫朝夕之急。奏災雖小過實,正當略而不問。若稍施懲譴,恐後無復敢言者矣。」

其後,范祖禹被拜為翰林學士,這是文人最為羨慕的職位,而范氏更因三世居此職為士林所欽羨。

卒於任上

元祐八年(1093)九月,太皇太后崩逝,哲宗親政,政局不穩。擔心小人藉機進讒言的范祖禹上奏,請哲宗辨是非、拒邪說。論理清晰,言辭懇切。開始蘇軾也想為此事上書,草稿已經寫好了,看到了祖禹的奏章之後說:「公之文,經世之文也。」於是棄用自己寫的,在祖禹的奏章後附上了自己的名字。

第二年,哲宗改元為「紹聖」,重新推行王安石的新政。而范祖禹不贊成王安石的變法,他看到自己的建議不被採納,便請求外調,以龍圖閣學士身分知陝州(今河南省陝縣)。後又被貶至化州(廣東省化縣)安置,沒過多長時間就去世了,終年58歲。

轉世的范祖禹同前生的鄧禹個性想像,也是為人正直、忠正,盡心竭力輔佐皇帝。不知道離世後的范祖禹來世又會轉生成什麼樣的人。

參考資料:
《宋史》
《後漢書》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樂真)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