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集團:中國已失去控制大宗商品價格的能力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5月28日訊】由於對通貨膨脹的擔憂,作為諸多大宗商品的最大買家,中國(中共)正努力抑制漲勢,美國高盛集團公司(Goldman Sachs)表示,中國為控制大宗商品價格飆升所做的努力可能是徒勞的,其已經失去了支配市場的能力。

高盛集團全球大宗商品研究主管傑夫‧柯里(Jeffrey Currie)領導起草的一份說明稱,發達經濟體的反彈速度之快,尤其是美國,意味著中國不再是主導商品定價的邊際購買者。

專家們分析,在中共政府對投機行為發出警告後,商品價格大幅下跌,而且鑒於銅和大豆等原材料仍然處於供應緊張的上升趨勢,這是一個「明顯的買入機會」。

正如柯里所指出的那樣,在中國對在岸商品投機發出警告後,雖然商品價格回調了約3%,但石油、銅和大豆等關鍵商品的基本面路徑仍然以下半年的增量緊張為導向,有很少的證據表明供應反應足以破壞這個牛市。

高盛的專家隨後抨擊了最近一次中共指責投機者的事件,指出其「將價格的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歸咎於投機」的歷史十分悠久。高盛稱,北京的做法和華盛頓在2000年中期的做法極其相似,當無法理解是什麼推動了價格的這種範式轉移時,他們將其歸咎於投機者。

歷史表明,簡單的禁止投機者會導致更多的價格波動,同時,不鼓勵消費者建立預防性庫存將使美國公司在中國的競爭力增強。

此外,中國勞動力的成本份額正在下降。雖然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已經向西方國家靠攏,但仍遠低於西方。隨著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勞動力的成本份額在全球範圍內正不斷下降,勞動力的成本份額也變為價格體系中一個舉足輕重的因素。

由於中國在勞動力成本上仍有很大的競爭力,美國製造業不得不通過提高技術密集型生產部門的自動化和生產力來競爭,這也反過來為21世紀以來提高西方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效率發揮了重要作用。結合這一點和大規模的財政刺激,美國分析師指出,美國製造業正在將商品價格的優勢以美元的形式傳遞給終端消費者。美國公司這種較高的定價能力使他們能夠更有效的應對商品價格的上漲。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大宗商品不再以中國為中心。」分析家們說,美國定價能力更強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大量的財政刺激措施,而中國卻沒有;此外,還有一些結構性因素促使了一種範式轉移。中國不再像以前那樣可以從其低成本勞動力、全球貿易以及明顯漠視溫室氣體排放對環境的影響中獲益,這最終將導致其在岸利潤率大幅降低。

(記者李昭希綜合報導/責任編輯:李佳)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