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5月04日訊】乍看標題,您是否心生疑問:宋代無相機,東坡乃文人,何攝影之有?筆者是不是該補歷史課了?非也。此「攝影」非彼「攝影」,這裡的意思是:倘若北宋有相機,蘇東坡定能成為當朝聞名遐邇的攝影師。
或許您又想問筆者何出此結論且為何如此篤定?那不妨一同在東坡詞中尋找答案,來欣賞大文豪蘇東坡寫景敘事之妙,說不定從中學到的技巧還能在下回和朋友旅遊時用上。
(一)《行香子‧過七里瀨》
愛好攝影的朋友們都知道,無論是靜態(照相)還是動態(錄影)作品,都應選取最佳比例及角度,以精簡的構圖為觀眾講述故事或帶來美感,從而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其實詩詞亦然,寫景佳作往往能為讀者帶來強烈的立體感與時空感。而蘇東坡的《行香子‧過七里瀨》便是其一,堪稱歷代文人模山範水的典範。原文如下:
一葉舟輕,雙槳鴻驚。
水天清,影湛波平。
魚翻藻鑒,鷺點煙汀。
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畫,曲曲如屏。
算當年、虛老嚴陵。
君臣一夢,今古空名。
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
上闋寫水,下闋寫山,層次分明。更亮眼的是,東坡把遠近、高低、動靜與時空遞進寫得活靈活現,彷彿一段旅遊紀錄片躍然紙上。一起來細品:
「一葉舟輕,雙槳鴻驚」,意思是東坡乘著一葉扁舟,盪著雙槳,像驚飛的鴻雁一樣飛快地掠過湖面;「水天清,影湛波平」寫水面清澈如鏡,一種「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開闊感撲面而來。
開頭主要是以宏觀視角寫景,但視角若一直固定不變,就如同攝影總是將鏡頭對準同一個位置,會顯得單調。於是東坡隨後來個「特寫」,由面到點、由靜轉動:若不是有魚兒躍出水面,還以為眼前就是一面鏡子;不遠處,白鷺在河面捕魚,如蜻蜓點水般閃過後便於煙霧中隱去,方才看到的「山水畫」瞬間活了起來,從靜態轉為動態。「魚翻藻鑒,鷺點煙汀」八字看似簡單,實則不然,細想:魚從河底躍出水面再落下、鳥從上空落在水面再飛遠,不就是高低變換嗎?遠近高低動靜俱全,文字立刻有了3D感。
上下闋的尾句「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堪稱畫龍點睛之筆。為什麼呢?好比拍影片,只有空間的變化是不夠的,還需要把控好節奏並突顯時間的推移。
先來看「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節奏與之前相比有明顯的變化,方才還是慢悠悠地賞景,忽然彷彿「輕舟已過萬重山」,由白天進入了黑夜,一個「急」字亦加快了節奏。東坡在此以間接手法,以「沙」、「霜」、「月」暗示了時間的推進:很容易看到沙,那時一定是白天;結霜時往往是夜晚或凌晨;明月升起明顯是夜幕降臨。不僅如此,「急」、「冷」還點出節奏自快轉慢,最後定格於月明,一切又恢復至初始「水天清,影湛波平」的平靜。
再看下闋末句「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異曲同工:「曉山青」字點明了時間變化,說明此時天色漸明,旭日東昇,陽光照射下山巒翠色清晰可見。整句還有「橫看成嶺側成峰」之味,同樣是富春山,遠看則延綿不絕;換個角度近看時則發現山間雲霧變幻不斷;晨曦破曉時山色青翠欲滴,短短十字寫出山之廣闊、變化與顏色,很有畫面感。
《行香子》這個詞牌實不易填,結尾排比句式更考驗填詞者的功力。而東坡豪放中不乏精細,動靜切換、時間與角度的變化豐富多樣,以精湛的文筆為讀者展現了一幅四維山水美景。筆者認為這樣的詞讀起來可比觀看如今的Vlog有趣多了。
該詞不僅描景,亦抒發浮生若夢、名利如煙之感,其中「君臣一夢,今古空名」更成千古名句。此處用典與景物巧妙結合:東漢嚴光(字子陵)曾助劉秀打天下,而劉秀稱帝後,他改名隱居,於富春江終日釣魚。但嚴光究竟發自內心放下對功名的執著了嗎?如今我們無從知曉。可無論嚴光淡泊的情操是真是假,他隱居垂釣與劉秀稱帝都不過是如夢空名,百年之後又能留下什麼呢?只餘「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人世徒然,怎如這青山綠水萬年不朽!此處抒發感慨後自然過渡,以景收尾,引人深思。
關於這首詞,其實還有許多值得探討的人生感悟,因本文重點不在於此,日後筆者再與諸君暢聊哲思。
(二)《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
該詞係東坡由杭州赴密州途中所作。他原本在杭州任官,但申請調職至密州,其弟子由彼時居住在濟南。路上,東坡一想到即將見到弟弟,忍不住揮筆作詞,以早行之景切入,回憶過往,既傾訴壯志難酬之苦,也悟到餘生應看淡世事、超然世外。
原詞: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
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漙漙。
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
微吟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
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用捨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
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斗尊前。
我們今次先把重點放在寫景方面,看東坡如何「抓拍」,做到詞中有畫、畫外有音。
蘇軾捕捉畫面恰到好處,藉外境透露心境,「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漙漙」便是佳例。如上文所述,兼顧高低、遠近、靜動與時空變化會更具立體感,這裡「月華」為高,「晨霜」為低,「雲山」為遠,「朝露」為近,依序連在一起,則側面展現天色漸明:黎明之前,詞人抬頭望見月亮若收起白練般光色漸淡,再垂頭看,由於夜色未盡,難辨地上明亮之處是月光還是晨霜;但隨著時間推移,晨曦破曉,遠景與近景都能看得更清楚了,於是肉眼可見雲霧繚繞的重山疊嶺與草葉上的漙漙朝露,四張「寫真」無須多言便讓讀者有了身臨其境之感。而朝露更自然引出下文心境:「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人生好比朝露待日晞,苦短有限,在無窮世路面前顯得多麼微不足道。
(三)《菩薩蠻‧夏閨怨》
再看一首更有趣的回文詞,東坡的《菩薩蠻‧夏閨怨》:
柳庭風靜人眠晝,晝眠人靜風庭柳。
香汗薄衫涼,涼衫薄汗香。
手紅冰碗藕,藕碗冰紅手。
郎笑藕絲長,長絲藕笑郎。
無論畫畫還是攝影都要講究對稱,而左右完全相同則被稱為「軸對稱」。這闋詞裡,東坡以回文體向我們展示了倒讀也是一幅畫的藝術之美。不僅如此,由遠到近並「特寫」的手法也增強了畫面感。先一起了解這闋詞的大致意思:
正值夏季,庭院內時而有風,時而無風。無風時,柳絲靜垂,閨人晝寢;起風時,柳條隨風搖擺,然閨人仍在熟睡。微風吹過,女子身上的汗味透著香氣,薄衫被汗水浸濕也變涼了,並將清淡的汗香散發至空氣中,又隨風飄去。女子醒來後,紅潤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塊拌藕絲的小碗,而這盛有冰塊拌藕絲的小碗將她的手冰得更紅。郎君笑她碗中的藕絲太長,而她一邊吃著長藕絲,一邊又嘲笑郎君:誰知道你對我的感情能不能長過這藕絲呢。
整闋詞似鏡頭由遠到近變焦,首句以站在高處的視角描繪庭院內人和物的動與靜,隨後又對女子的靜(晝眠)和動(吃藕,笑郎)分別做了特寫。尤其是「手紅冰碗藕,藕碗冰紅手」一句,可謂是長焦鏡頭特寫,畫面定格於藕碗與紅手,無需囉嗦地寫出女子全貌,而是以小見大,略見一斑。畫面定格於藕也不是單純寫物,它亦起到為下文鋪墊的作用,藉物襯人,點出了女子對另一半人品的擔憂,笑在表面而怨在內心。總體來看,短短44字,其真實感幾乎不亞於微電影。
結語
提及蘇東坡,大部分現代人的印象是「一簑煙雨任平生」的豪邁曠達,但其實他有精細婉約的一面,即使是詩詞中最基礎的寫景,東坡也能做到字字珠璣。
繪畫不等於塗鴉,豪放不等於放縱,詩詞更講究推敲琢磨,若能懷匠心寫景,短短數十字也能為讀者帶來栩栩如生的視覺盛宴。經典與傳統不應被遺忘,900年前的宋詞依然能為今天的攝影及文藝愛好者們帶來諸多啟發。日後筆者還將繼續同您一起探尋唐詩宋詞裡值得今人學習的技巧與內涵。@*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