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商天下】蘇伊士運河撼動世界格局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4月01日訊】3月29日,趁著黎明時分難得較高的漲潮,因貨輪擱淺而堵塞蘇伊士運河多日的超大型貨櫃輪「長賜號」終於脫困,拖船紛紛鳴笛以示慶祝。雖然幾天後航道就會恢復正常運行,但因貨輪航程延誤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已難以估量。

這是蘇伊士運河歷史上最嚴重的航道阻斷事故之一。在歷史上,蘇伊士運河還曾發生過多次人為堵塞,而且因埃及爭奪蘇伊士運河而爆發的戰爭,也導致世界霸主和全球格局因此發生了重大變化。

今天,我們就圍繞著蘇伊士運河的前世今生,聊一聊世界格局的巨大變遷。

載入史冊 全球化損失慘重

2021年3月23日,由日本船東持有、台灣長榮海運公司租借的「長賜輪」(Ever Given)貨輪,由於強風導致轉向擱淺,造成蘇伊士運河航運堵塞。

5天後,等待通過運河的船隻已多達321艘。德國保險公司安聯(Allianz)26日發布報告稱,停運一週將導致全球年貿易成長減少約0.2到0.4個百分點,估計全球貿易每週將損失60億到100億美元。

也有報導說,加上其它影響,此次蘇伊士運河堵塞造成全球每小時損失4億美金。這無疑是載入史冊的大事。

安聯的報告還表示,今年以來供應商的交貨時間就已經拉長,目前歐洲的交貨時間甚至比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高峰期間還要久,美國的交貨時間更是原來的兩倍。而蘇伊士運河阻塞,更是擾亂了全球供應鏈,全球貿易被拖累。

有網民戲稱:「疫情讓全球飛機停飛,人流被阻斷,如今蘇伊士運河又把航運阻斷,眼看全球化就要擱淺了,莫非這是老天所賜?誰讓它叫Ever Given呢!」

黃金水道 十大運河世界遺產

據《世界運河名錄》記載,全球有520多條運河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有6條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有10條被評為世界十大運河,蘇伊士運河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條。

蘇伊士運河不僅連接地中海和紅海,還與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相通,成了緊扼歐洲、亞洲、非洲的交通要衝和黃金水道。而正是由於運河的存在,使得亞洲各港口到歐洲的航線縮短了8000到1萬公里,而不用繞道非洲的好望角。

據統計,每年經蘇伊士運河運送的貨物占世界貿易的14%,而西歐出產的石油有70%通過蘇伊士運河運送。每年有來自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萬艘船隻通過蘇伊士運河,而2020年疫情期間,運河為埃及經濟貢獻了56億多美元。

那麼,蘇伊士運河是怎麼誕生的呢?

運河開鑿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9世紀,一位名叫「蘇伊士」的古埃及法老辛努塞爾特三世,下令挖掘一條貫通「東西方向」的運河,連接紅海與尼羅河。

我們現在使用的運河是1859年開始、歷時近11年建造而成的,其間英法讓埃及動用了幾十萬人的勞力。當時霍亂猖獗,有12萬人喪失了生命,相當於每修1,000米就有將近740人死亡。

直到1869年11月17日,蘇伊士運河才正式開通,隨後運河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幾次易主,幾次停運。圍繞蘇伊士運河展開的故事,可以說是世界各國合縱連橫、紛爭博弈的精彩縮影。

比如二戰期間,德國一度想炸毀這條黃金水道。當時英國為了保護這條水運,採用了魔術師的建議,將運河隱藏起來,就是在運河沿岸安裝足夠的探照燈,形成強烈的燈光屏障,成功使用障眼法擾亂了德國空軍飛行員的視線,讓他們失去了攻擊目標。

蘇伊士運河 曾有14艘輪船卡8年

這次長榮貨輪堵住運河要道,令人聯想到54年前的「蘇伊士運河危機」,當時有14艘船卡在運河內整整8年之久!

1967年,以色列和毗鄰的埃及、敘利亞、約旦等阿拉伯世界爆發第三次中東戰爭。在這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卻引爆了蘇伊士運河長達8年的危機。

當時以色列迅速奪下蘇伊士運河的東側土地,而埃及為保護國界,不惜鑿沉船隻以堵住運河兩端,拒讓任何船隻通過,當時包括西德、瑞典、法國、英國、美國、波蘭、保加利亞及捷克的14艘船都被困在河道上,而且封鎖了竟達8年之久,還一度成為中東衝突用來討價還價的籌碼。

第二次中東戰爭也曾堵塞運河

再往前推,在1956年也曾爆發過一次「蘇伊士運河危機」,當時的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從而引發了第二次中東戰爭,新加入的博弈對象除了以色列、還有蘇聯和聯合國等。

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戰後,英國接管了埃及。1922年埃及獨立,但實際上還是英國的半殖民地,所以蘇伊士運河由英法兩國組成的運河管理公司來管理。

二戰結束後的1947年,英國軍隊從運河撤兵。第二年,以色列國在美國的幫助下宣告復國。

1956年,靠軍事政變上台的納賽爾(Gamal Abdel Nasser)掌管了埃及,他實行阿拉伯民族主義,想靠反對以色列而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領袖。為了抗衡英法,納賽爾開始與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發展親密關係,不過,這卻引起了美國的不滿。

1956年7月26日,納賽爾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為了對付納賽爾,英國、法國和以色列在巴黎祕密會面,並瞞著美國達成了一個祕密協議,讓以色列先占領西奈半島,然後英法兩國下令埃及和以色列分別撤出蘇伊士運河地區。他們認定納賽爾肯定不會服從,這樣英法便轟炸埃及,占領運河區並廢黜納賽爾。

同年10月29日,第二次中東戰爭打響。不過,戰爭只打了9天,到11月6日,英、法、以色列三方在節節勝利時卻宣布停戰了,原因是受到來自蘇聯和美國的共同壓力。

蘇聯威脅說,英法若不停戰,將在必要時使用核武攻擊倫敦和巴黎。

而美國方面,是因為當時的總統艾森豪威爾對倫敦和巴黎的盟友共同密謀欺騙感到非常憤怒,同時,他也擔心戰爭會使阿拉伯國家投向蘇聯的懷抱。

為了制止戰爭,美國對英、法、以三方實施制裁,促使聯合國通過了停火決議和建立聯合國緊急部隊。

為了向英國施壓,美國政府還故意拋售英鎊,導致英鎊貶值15%,同時否決了英國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申請。

在英國國內,艾登首相也遭到議員們的強烈反對,聲望大跌,於是在多方面施壓下,英、法、以三方把埃及痛打一頓後,也只能停戰撤兵,第二次中東戰爭結束。

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全球新霸主

兩個月後的1957年1月,艾登首相被迫宣布辭職,這促使之後的麥克米倫政府加快非殖民化進程,英國的帝國殖民體系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歷史學家認為,蘇伊士運河在英帝國神話中有著非常特殊的作用。當時英國人都認為,只要蘇伊士運河暢通就能保住英聯邦,而蘇伊士運河的危機標誌著大英帝國從此走向衰落。

這次戰爭極大地損害了英國和法國在阿拉伯國家的威望,從而削弱了歐洲列強在該地區的傳統權威。

為了應對蘇伊士戰爭的惡果,艾森豪威爾總統於1957年初宣布實行所謂的艾森豪威爾主義(Eisenhower Doctrine)。這項2億美元的計劃,承諾對阿拉伯國家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並在必要時使用武力遏制共產黨在中東地區的發展。

為此,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黎巴嫩和利比亞等國,都得到了美國數千萬美元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從那以後,美國積極參與全球事務,成為新一代的世界盟主。

同時,由於美國支持以色列,而蘇聯支持阿拉伯世界,這兩個超級大國帶領的兩個陣營的對峙格局,一直持續到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

策劃:許巧茹、宇文銘
主播:蔚然
撰文:蔡樂、財商經濟研究所
財商天下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2AiO-ehTTIZ3PpnTkecvA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