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3月22日訊】拜登政府上台後的首輪美中高層會談中,中共外事辦主任楊潔篪的戰狼言論,引發國際輿論關注。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19日受訪時說,它們如此攻擊美國簡直太瘋狂了。如果自己在場,就會當場痛擊中共的痛點。
在美國阿拉斯加舉行的中美高層對話已經結束。中美18日的首場對話中一開場是陳述階段,美國務卿布林肯只是簡短譴責了中共破壞規則,威脅全球穩定。美國安全顧問沙利文則稱,美國不希望與中共發生衝突,但歡迎激烈競爭。
然而,中共政治局委員楊潔篪用了約17分鐘進行全面反擊。他不僅要求美國先顧好本國的人權問題,同時還給美國扣上「網絡攻擊冠軍」、不代表全球民意、有殺害黑人史的罪名等。
楊潔篪還稱,美方開場白不正常,所以他的也不用正常。
更為誇張的是,楊潔篪抨擊美國沒有資格說要從實力上與中共對話,沒有資格指責別人。「因為中國人是不吃這一套的。」他還提醒美國停止向全球吹捧美國的民主。
王毅也在現場告訴美方:「美國的這個老毛病要改一改了!」
楊潔篪的言論被認為遠遠越出外交底線。
當天,蓬佩奧在接受美國保守派媒體「Newsmax」採訪時,提醒拜登政府要警惕中共不懷好意,故意使用拖延戰術以獲取優勢。
他說,中共的話沒有太多意義,只是拖延時間並且伺機給自己創造優勢。在美中對抗上,美國必須要堅持強硬,中共不會手下留情,美國切不可掉以輕心。
蓬佩奧強調,中方所言只是針對中共,而不是中國人民。
蓬佩奧:軟弱只會招致戰爭
蓬佩奧19日又發推說:「實力才能威懾壞人,軟弱只會招致戰爭。」
當天,蓬佩奧接通受福克斯節目主持人漢尼提(Sean Hannity)訪問時,主持人提問:在美國對話中,美國被中共教訓了,「而我們國務卿只是道歉,並沒有把它們侵犯人權的諸多事實回懟過去,我感到這樣不合情理。」
蓬佩奧回答,「你剛才說的事情,讓我感到尷尬,但更重要的是,這十分危險。當中共覺得美國軟弱,就像昨天我們看到的談判一樣,它們看到(拜登)政府怎麼跟伊朗打交道,重回巴黎氣候協議,這都是給中共送的大禮。」
蓬佩奧續說,現在中共還看到,美國要回到允許其傳播武漢病毒的世界衛生組織,當中共感覺到美國在這些方面的軟弱,「它們就會霸凌我們,利用我們的這些弱點。」
蓬佩奧警告:「軟弱將帶來戰爭、激發敵意,特別是當中共知道本屆政府對中共軟弱無力的時候。」「我們需要美國領導人向中共表現出我們的決心,就像川普(特朗普)總統和我們團隊那樣,如果不這麼做,會帶來很多糟糕的後果和危險。」
漢尼又問,你對中共很強硬,如果當時是你在現場,你會怎麼辦呢?
蓬佩奧回答,如果他當時在現場,當然會直來直去的針鋒相對,並要對方為中共疫情(新冠狀病毒)負責。中方所說的「美國不是全世界民主燈塔,純屬胡說八道,它們如此攻擊美國簡直太瘋狂了。」
中方還提到黑命貴(BLM),認為這是美國民主衰退的象徵。而黑命貴都是馬克思主義信徒在全球的追隨者。
蓬佩奧表示:「當中共看到民主黨和BLM相勾結,我想他們預料到美國會走向衰退。如果我在現場,我會澄清並重申『美國優先』,我要明確站出來保護美國,還會談論美國的獨特和偉大之處。」
蓬佩奧說:「我要指出中共對世界所做的事情,它們通過病毒危害全球,奪去了上百萬人的生命,造成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而美方代表沒有在這一點上對中共反擊,這是不能接受的。」
中方與川普政府接觸時大氣不出
美國前總統川普的高級顧問傑森‧米勒(Jason Miller)發推文說,中共官員「絕對不會像昨天跟拜登政府談話的那種姿態,與川普總統談話」。
美國諮詢公司榮鼎集團中國事務和技術分析師司馬喬丹(Jordan Schneider)也在推特上說:中共官員瘋了,在與川普政府接觸時,他們大氣不出。但在與拜登政府官員的首次交往中,他們就像戰狼一樣。
共和黨眾議員保羅‧戈薩(Paul Gosar)則發推文,批評拜登政府的軟弱「顯而易見」,並表示,中共對拜登說「你沒有實力」,這就是拜登政府「美國最後」(America Last)外交政策所造成的後果。
聯合報評論說:中共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的美中對話中,跟潑婦罵街無異。可能為美中關係寫下了一個分水嶺般的註記」,顯露出兩方未來關係上的不安與凶險。
《華盛頓郵報》也指,這是拜登政府首次領教中國的「戰狼外交」作風。一場如此高級別外交會談,卻毫無外交禮節與手腕可言,打破了任何美中關係可能重置的幻想。
然而拜登19日說,他為國務卿布林肯的表現感到「自豪」,接下來雙方進行了三輪閉門會談。布林肯也表示,美方達到了舉行這次會議的目的。
中共政治局委員楊潔篪在會後向媒體說:「這次的戰略溝通是坦率的、建設性的,是有益的。」
參加這次會談的兩國官員在會後發表的評論顯然出人意外。從會談開始時針鋒相對的爭吵到會談結束時雙方的回應,這中間的跳越之大實在超出人們的想像。
白宮新聞副發言人卡琳‧皮埃爾(Karine Jean-Pierre)說,經過充滿火藥味的兩輪會談,拜登明白美中關係將充滿「競爭」,但仍期望能在「互利」情況下合作。
(記者李韻綜合報導/責任編輯:范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