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3月18日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從公元前開始就有「春分」這一節氣。春分雖然不是一年之首、不是春天之首(「立春」是春天的起點),然而,春分標示著一年節氣的起點。這一天太陽從正東方升起,日夜等長,陰陽中和。春分節處在二十四節氣中最好的中和之位,萬物蒸蒸日上,所以中國古來就很重視春分。
春分中和 人間法天地精神
老子說:「天地之氣,莫大於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故萬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與成,必得和之精。」(《通玄真經.上仁篇》)也就是說「春分」是天地之氣陰陽調和相生的最好時機,是萬物孕育、生長的絕佳時點。中華傳統文化是天人合一文化的體現,你看古人求子之禮就在這一天舉行,在春分這一天祭祀請子可以得到天地調和的精華。
天上主管子嗣的神是「高禖」(*禖音同「沒」),又稱「郊禖」;古代將求子祭祀稱為「禖」(《玉篇》)。周代《禮記.月令》記載在春分這一天,皇室舉行最高規格的祭典向高禖請子,天子親祭,后妃帥九嬪隨從(「(仲春)至之日,以大牢祠於高禖。天子親往,后妃帥九嬪御。」)
「春分」日從地球上觀察,太陽正橫越過天球的黃道,由南向北穿越天球赤道,這個交點就是「春分點」,被定為黃經的零度點,其發生時間就是「春分」。此時晝夜均、寒暑平,天地和合,正是化育萬物的最好時機。
節氣中和 龍抬頭
春分也是輕風細雨吹拂天地人間的時節,宋人杜安世詞寫得貼切:「輕風細雨,惜花天氣,相次過春分。」《漢書》記載:「春分後一日,始震電之時也,當雨,而不當大雨。」民間相應的有中和節「龍抬頭」的傳說。清代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龍抬頭》寫道:「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1] 也。今人呼為龍抬頭。」黃曆二月二日,就落在春分前後。
傳說中和節的這一日安眠了一冬的龍抬起頭來,這龍是施雨之龍,古稱「應龍」,將為大地帶來春雨,為大地生命的發育帶來生機。《陝北民歌選·攬工調》唱和:「二月裡來龍抬頭,長工短工通出牛」。 明代《帝京景物略·春場》記載民俗:「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煎元旦祭餘餅,薰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擾人)也。」
從春分這一天開始,微風細雨、春氣和暢,白天比黑夜一日長於一日(在北半球),萬物都復甦了,正陽之氣舒活,人間情事也處於昂昂陽陽的情勢。
除了祭祀之外,中國古代的朝廷、官員們在這春分時節,順應天地調和的生長節氣,行政令重視安養生命、不打擾萬物的生長,且重人道行仁政,安養幼少和孤兒,輕刑罰止獄訟(見《禮記.月令》記載:「(仲春)是月也,安萌芽,養幼少,存諸孤。擇元日,命民社。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止獄訟。」)
這是真正落實中華民族「順天道、正人道」之文化精神的表現,天與地、人與物共沐和風,共慶春分。春分一刻豈只千金,天地和合,萬物暢茂!還有什麼時日比春分更適合請求子嗣綿延呢?
註釋
[1] 唐德宗貞元五年正月十一日詔,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天地同和,俾共昭蘇,宜均暢茂。中和之節,自茲始也。見《唐書》。
參註: 在每年春分日這一天,是齊一校正國內的度量衡的日子,另一日為秋分。在春分日合同天地精神,校正權衡法度,落實公平公正的交易精神,防止買賣紛爭,樂利民生。(見《禮記‧月令》)
@*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