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2月20日訊】提到白米飯會想到什麼,高GI食物?精緻澱粉?還是減肥不能碰的地雷?如果白米飯有口能言,肯定會大喊冤枉。其實,白米飯不僅是營養的原型食物,還可養生補脾胃,人人能吃,糖尿病患者也適合。
「一袋點滴比不上一口飯」 白米飯是易吸收的營養主食
一粒小小的白米裡,含有鐵、鈣、鉀、磷及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據農委會資料,米飯含優質植物性蛋白質,消化吸收率較其它榖類蛋白質高。有研究發現,台灣國產水稻含特殊蛋白質prolamin,可提升細胞免疫活性,不因煮成熟飯而影響其活性 。
以白米飯做主食,可攝取到許多營養,而且白米還不含麩質,不易造成過敏。白米飯容易被身體消化吸收,很適合生病的人吃。中西醫雙修的承恩中醫診所醫師顏士展說,「以前我們在顧病房的時候,常提到一句話:一袋點滴比不上一口飯」。
他解釋,患者住院時會急著打點滴,但要恢復元氣,一定要「從嘴巴吃進去」。白米飯熱量轉換快,適合需要趕快補充熱量的病人。
白米飯可補脾胃 月經不調、免疫力差的患者要吃飯
白米飯亦是養生的好食材,不僅性味平和,還可補脾胃、補氣。顏士展指出,黃種人屬土,脾胃屬土,同樣屬土的白米飯是很好的補土來源。
脾是後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白米飯能促進氣血生成。他強調:「好好吃飯比你吃什麼人參、黃耆補氣來的更重要。」中醫調理身體時,會讓脾胃先好起來,如果脾胃不好,吃什麼補藥都沒有用。
但現在人大多是飯越吃越少,例如怕胖的女性們,飯吃得很少,甚至不吃,長期下來造成血虛,出現月經不調、肌肉量減少等問題。如果正在減重,可稍微減少飯量,一天至少要1至2餐吃到白米飯,並不建議採用禁吃碳水化合物的生酮飲食,風險較高。
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常有脾胃不調的情況,因脾的系統和免疫系統的穩定調和息息相關。這類患者多是不吃白飯、過度減重而造成免疫失調。因此,吃白飯補脾對他們很重要。
糖尿病患者也要吃白米飯 3點小技巧安心食用
在過去農業時期,白米飯是華人天天必吃的主食,現在卻與白吐司、白麵條一同劃進精緻的澱粉類食物。事實上兩者並不一樣。
白麵包、白麵條是麵粉加工再製的食物,屬精緻澱粉,使血糖上升較快。就算用好的麵粉去製作,價錢也偏高。
相較之下,白米飯很便宜、食用方便,又是原型食物,使飯後血糖上升較穩定。米飯提供的飽足感也很難由其它食物取代。如果人們在正餐吃白米飯,可避免不斷吃零食、導致血糖常處於偏高的狀態。
在中醫角度,糖尿病患者的脾腎虛損嚴重,非常需要補脾,而白米飯能發揮作用。顏士展說,如果不吃白米飯,患者的脾胃會越來越虛弱。
但糖尿病患者幾乎都很怕吃飯,因人們過去被教育儘量攝取低GI食物。翰鳴堂院長賴睿昕醫師坦言,她有患者血糖控制不好,造成併發症,吃白米飯一個月後血糖變穩定了;但也有患者後來聽別人說不好,又不吃飯了,結果血糖再次失控。
糖尿病患者只要依照下列建議,就能安心吃飯:
1. 依正確順序吃飯,控制份量。
萬芳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劉漢文指出,沒有糖尿病患者是不能吃白米飯的,只是要吃得有技巧。
2019年有篇韓國的研究指出,白米飯雖然是高升糖指數食物,若搭配蔬菜、蛋白質、油脂等多種食物食用,有助血糖穩定。用餐順序為先吃菜、豆蛋魚肉,最後才吃飯,並注意份量,餐後血糖就能控制的好。
2. 慢慢增加飯量、持續測血糖。
先在一天中挑一餐的主食吃半碗飯,吃一個星期後,自己測血糖,如果血糖沒有升高,就可以照原來的飯量繼續吃。若持續控制很好,再挑一餐吃半碗飯,變成有兩餐的主食是半碗飯。
賴睿昕解釋,慢慢增加飯量可讓身體有時間去適應,也不要因為覺得米飯好,就一下子吃一碗。
3. 搭配其它優質碳水化合物。
對於很害怕吃飯的患者,顏士展會建議他們主食以白飯搭配地瓜,補脾又能避免GI值偏高。地瓜屬優質碳水化合物,GI值低,富含營養和纖維,也有助養脾。
只有這類人適合吃糙米
糙米、胚芽米、五穀米、十穀米、黑米等營養較高的榖物,在近代成了健康飲食的選擇,但在顏士展的門診,常有病人長期吃到面黃肌瘦。
這些注重健康飲食的病人,因吃素、飲食過於清淡等原因,身體已相對虛弱,胃腸吸收差。但糙米、胚芽米的外層有一層皮,難以消化吸收,使他們的身體越來越弱。當這些患者改吃白米飯後,健康狀況有顯著改善。
中醫看待食物時,不是單從營養學去分析,而是看食物的能量屬性,以及食物對該名患者起的作用。
能不能吃糙米這類榖物,取決於一個人的消化能力。常有肚子不舒服、拉肚子等消化吸收不良的症狀或是體型瘦弱者、吃素的人,都建議吃白米飯。
糙米比較適合愛大魚大肉,飲食較油膩的人,因為他們能吃進這些食物,代表消化能力也較好。「但這群人也比較不會想吃糙米」,他笑著說。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