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總統會連任嗎?二十四小時倒計時

離揭開謎底只有24小時了。到底明天發生什麼?朋友社交群裡爭論十分激烈。許多人對川普總統仍然抱有堅定的信心,認為必然會有第二次總統任期。另有許多人斬釘截鐵地說大勢已去,明天就是拜登上台了。

一個法律系的校友,人在中國,一直沒怎麼在群裡發言。今天在大家激烈爭論時,有人說1.6事件中川總的舉動就像三歲學童時,他只說了一句:我也很困惑1.6事件。

很欣賞這樣的態度。這說明他一直關注討論,並且抓到了判斷問題的關鍵點:1.6日國會抗議事件迷局。

認為川普只能是到此為止的看法過於絕對。無論是悲觀還是樂觀的看法,都不宜太絕對。因為我們絕大多數人都不具備足夠的知識進行推理和判斷。

不信就看看如下這些事實:

第一、美國的政治歷史極其複雜。短短二百多年,有太多的總統在任上莫名死掉,有被公開槍殺的,也有蹊蹺所謂因病甚至小恙快速去世的,以至於美國總統幾乎是人類歷史上最危險的職業,沒有之一;我認為這其中一定有很多普通人都不相信的陰謀;

第二、美國的體制被舉世稱讚,但是,是什麼原因造成中央銀行——美國聯邦儲備銀行是私人擁有?甚至公眾無法查知其股東的資料。還有不少人說IRS(Internal Revenue Service,相當於稅務總局)也是私人所有,我認為不排除其可能性。這是明明白白擺在台上的陰謀;而這是怎麼發生的、怎麼一直被容忍的,沒人說得清楚;

第三、美國的情報機構有17個之多,其上的情報總監並不具備多大控制權。現在許多川普支持者相信軍隊情報系統是川普取勝的主要力量之一;真實情況如何呢?普通人誰能否定,而誰又能肯定呢?

第四、美國的法庭也很複雜,而FISA法庭(外國情報監督法庭)可能會起關鍵作用,因為大選舞弊牽涉到外國。而關於此法庭,是很多美國律師也不熟悉的。

第五、美國的法律多如牛毛。國會通過的無數立法不說,總統行政令也已經積累起了很多,判例法制度本身也產生很多可能性。關於FEMA(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就有極多的總統令和國會立法。

有人認為,平叛法就包含在FEMA裡面,而我看到川普宣布DC緊急狀態的公告裡明確提到「啟動FEMA」。是否這就啟動了一系列的狀態,包括平叛法呢?我試圖去查證一下,發現調出來的法案數目一個屏都裝不下,當然我也就放棄查證的努力了。總而言之,此事太大太複雜。我們在大選過程中已經學習了很多歷史、政治和法律的知識,顯然還很不夠,那就繼續學習吧。

我是1.6事件親歷者,是行動者,自然有自己的思考。現在主流媒體和左派政客把參加者說成是暴民,難道辛苦去在寒風中簌簌幾小時,就為得到這一政治結果嗎?川普總統一再發推號召去參加、親自發出時間和地點安排,然後他本人被構陷、支持者被陷害、被污衊,然後就沒有下文了嗎?沒有後手了嗎?

商鞅在變法之初,為了樹立言出必行的信用,宣布對把一段木頭搬到北門的任何人賞以十兩黃金。人們不信有這樣好得荒唐的事情,沒有人動手。於是商鞅把賞金加至五十兩黃金,終於有人把木頭搬到北門,得到五十兩賞金。商鞅藉此事樹立起來自己的言出必行的信用。這是政令暢行的必要條件。

川普總統在四年執政期間,用百倍於商鞅徙木賞金的力度建立起堅固的信用,許多初期的反川者因此成為支持者。而他的競選承諾是否全部兌現了呢?其實,雖然兌現率超高,但是尚有一個最重要的承諾還遠遠沒有兌現:這就是抽乾沼澤、還政於民。他並未遺忘這個承諾,而是不斷地以各種方式向選民強化承諾、表達決心與意願。

大選的過程,疊加在通俄門、彈劾案之上,進一步曝光了沼澤。但是離抽乾沼澤還差得很遠。假如明天1.20川普總統沒有進一步行動確保美國不會落到他指認的叛國集團手中,那麼他其實是讓人民絕望地眼睜睜看著沼澤地在加深、惡化,不僅沒有兌現承諾,而是背道而馳。就這麼嚴重。

用了四年時間、冒著史上從未有過的強烈攻擊、圍困和干擾,建立了最強大政績的川普總統,具有最具說服力的言出必行的總統,真的可能會對他一再的承諾、他從政的初衷採取懦弱的、逃避的態度嗎?我認為絕對不會的。

我認為川普總統一定會採取行動避免政權移交到危害美國的集團手中。毫無疑問。而這個行動是否是明天顯見的公開行動呢?我不知道,因為缺乏足夠的知識進行判斷。林伍德律師說過30日見分曉,納瓦羅也說過1月20日這個日期是可以推遲的。他們為什麼這麼說?應該不會說瞎說。只有走著瞧。

但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川普總統想還政於民,造化宇宙的創世主會不會加持川普總統這個意願呢?我沒有答案。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川普就能夠連任。反之,世事則會變得難以預料。每一個人在歷史正邪對壘的大戲中對於善惡的選擇關係到自己生命的未來,所發生的這一切都是讓人做出選擇的機會。歷史走到今天,人們在善惡之間的選擇已然分明,人世間繼續腐爛下去,只是對宇宙的進一步污染,已經沒有必要。因此拜登集團將很難控制局面,如願達到深層政府奴役人類的目的,地球的淨化必將到來。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作者提供/責任編輯:李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