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遇到了天敵?吹簫不用竹 除非馬生角的預言

文/宋寶藍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1月13日訊】是天敵?還是宿命?幾句碑文,定格了張獻忠的結局,死於「吹簫不用竹」之人;「除非馬生角」,一句童謠唱出時局成敗的關鍵之人。那麼是誰擁有穿越時空的洞見、喻事精巧的智慧呢?

「吹簫不用竹」隱喻鐵帽子王

明朝末年,張獻忠(1606年—1647年)組織軍隊反抗大明。順治元年(1644年),大清入京後,張獻忠則在成都建立了大西王權,定年號大順,繼續引兵抵抗清軍。

據民間傳說,張獻忠曾在一座塔中,拆出了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幾句話,曰:「造者余化龍,拆者張獻忠。吹蕭不用竹,一箭貫當胸。」

從碑文的記載看,余化龍刻了這塊石碑。然而余化龍,只出現在小說《說岳全傳》中,是岳飛手下的一員大將,曾助岳飛奪下了康郎山。岳飛被秦檜害死後,余化龍與眾將率領軍隊,要為岳飛報仇,被岳飛英靈阻攔,後自刎而亡。不知余化龍和唐朝的樊梨花是否一樣,因為缺少歷史記載,從而使他成了小說中傳說的英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後人也不得而知。亦或,有人刻意借用了「余化龍」的名號,刻了這些碑文?!

張獻忠看到碑文,心裡自然很不高興。無意中,挖出的一塊石碑,竟然還是一個死亡詛咒。

大順三年(1647年),張獻忠乘馬巡行西充鳳凰山時,被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豪格(1609年—1648年)發現了。豪格遂即彎弓一射,張獻忠即中箭,並掉下馬來。隨從趕緊跑去相救,發現張獻忠已經死了。

人們恍然大悟,碑文所說的「吹簫不用竹,一箭貫當胸」,前句就是指一個「肅」字。清崇德元年(1636年),豪格被封為肅武親王,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之一。兩句碑文隱喻了肅親王一箭射死了張獻忠。

張獻忠偶然間發現的碑文,竟然預示了自己的死亡,實令人稱奇。

童謠巧喻:「硝磺用不著」「除非馬生角」

圖為宋 蘇漢臣《灌佛戲嬰軸》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而另一首預言世局的童謠,發生在太平天國時期。

1851年,洪秀全創立了太平天國(1851年—1864年)反抗清廷。這場運動聲勢浩大,兵勢蔓延,波及四川。當時,四川流傳一首童謠,曰:「四川地土薄,硝磺用不著。若要太平時,除非馬生角。」

後來,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出兵四川,清廷命兩湖總督駱秉章(文忠公)統帥軍隊援助四川駐軍。清穆宗同治帝登基後,又調任駱秉章為四川總督。當時,駱秉章率領湘兵參加征伐,朝廷便先令二位官員黃醇熙(忠壯公)及蕭啟江(壯果公)率兵抗擊石達開,兩人先後陣亡。

直到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年)四月,駱秉章率軍擒獲了石達開,平定了四川。

戰事走向,敵我雙方也似乎被童謠超前預言

「四川地土薄,硝磺用不著」:「蕭」字當時通常寫作「肖」,蕭啟江、黃醇熙二人共同迎擊石達開,猶如蕭、黃二字位於「石」字旁。「硝磺用不著」意指二人抗擊無效。

「若要太平時,除非馬生角」:按照當時的方言,「角」與「各」音相近,「馬生角」,是說「馬」旁有「各」字,是為「駱」,即指駱秉章。意指:若要使四川太平,唯有駱秉章了。

轟轟烈烈的戰爭,扣人心弦的勝負成敗,幾句碑文,幾句童謠,將人間大戲的主角配角,甚至姓氏和結局全都濃縮於此。冥冥間似有定數,上蒼借漢字喻事智慧之巧,令後人驚歎。@#

參考資料《清稗類鈔》卷84、《清史稿》卷406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