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共大事記:中共是最大威脅 美祭6大招重擊 (11/30-12/6)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12月07日訊】中共獨裁政權是全球民主與自由的最大威脅,過去一週(美國時間11月30日至12月6日)中,美國已祭出六大招,制裁中共,並聯合受中共迫害的團體與國家,反擊中共。同時,北約、歐盟也將矛頭指向中共。

中共是世界民主與自由的最大威脅

12月3日,美國情報總監拉特克里夫(John Ratcliffe)刊文指,中共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對美國和世界民主與自由的最大威脅」,也是美國乃至全世界在經濟、技術、軍事、意識形態安全方面的最大威脅。

拉特克里夫還點名中國通信巨頭華為,指中共通過間諜活動,竊取並複製美國的知識產權和研發機密,以尋求科技和軍事發展。

拉特克里夫還說,美國情報顯示,中共滲透華府政治事務,遊說美國政界人士,其程度是俄羅斯的6倍、伊朗的12倍。

12月4日,美國聯邦參議員情報委員會代理主席盧比奧(Marco Rubio,共和黨)和副主席沃納(Mark Warner,民主黨)發表聯合聲明警告,中國共產黨不會放棄追求主導世界的野心,「中國(中共)對美國構成了最大威脅」。

聲明指,「我們同意情報總監拉特克里夫的觀點,即中國(中共)對美國構成最大的國家安全威脅。我們的情報清楚顯示:中國共產黨將不惜一切代價發揮其影響力取得全球主導地位。」

聯合聲明指,中共蓄意滲透美國,試圖威脅美國的言論自由、政治、技術、經濟、軍事等行為,美國不會容忍的;美國將與盟友和夥伴密切合作應對中共的挑戰。

美國聯邦參議員斯科特(Rick Scott)、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首席共和黨議員麥考爾(Michael McCaul)也等人也發推文,大力支持情報總監拉特克里夫的觀點。

斯科特說,中共是我們的敵人,「我們不能低估中國(中共)對美國和世界其他相信自由和民主的人所構成的威脅」。

美國祭出6大招 制裁中共

此前,美國總統川普、國務卿蓬佩奧等高層,也明確指中共是美國的頭號敵人,因此在過去一週內,美國至少出六大招,制裁中共。

一、美國終止中共的5個外宣項目

12月4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發聲明,宣布美國正式終止與中共的5個交流項目,包括政策制定者教育中國行項目、美中友好項目、美中領導者交流項目、美中跨太平洋交流項目、香港教育文化項目。

蓬佩奧指,這些項目以「文化交流」為名,由中共政府全額資助與運營,成為中共軟實力的外宣工具。

二、美國限制中共統戰人員簽證

同天,蓬佩奧宣布,美國對中共官員、統戰部活動中的活躍人士,使用或威脅使用暴力、竊聽和發布私人信息、從事間諜活動、破壞活動,或惡意干涉美國國內政治事務、學術自由、個人隱私或商業活動的人士實施簽證限制。

聲明說,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一直致力於在世界各地傳播馬列主義思想和施加影響;而中共統戰部一直資助和支持海外組織在美從事宣傳,脅迫和霸凌反對北京(中共)政策的人士。

聲明指,中共統戰部經常恐嚇學術界、商界、民間團體和華僑社區的成員,其中也包括對少數民族和宗教界人士的恐嚇;這些惡意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拉攏和脅迫美國和其它國家的地方領導人、海外華人社區、學術界和其它民間團體,以推進中共的專制敘事和政策優先項。

三、制裁中共黨員

12月3日,美國國務院宣布,限制中國共產黨員及其直系親屬赴美國旅行,把中共黨員及其家屬旅行簽證的有效期,從十年多次往返縮減到一個月及單次,立即生效。

美國國務院的發言人表示,這一舉動是「美國政府正在採取的政策、監管和執法行動,以保護我們的國家不受中國共產黨的有害影響」。

時政評論員李林一表示,美國已經縮短了中共黨員的簽證,但是滿足條件的中共統戰官員不得入美國,這個懲罰要超越對中共一般黨員的限制。

四、美國制裁4家中企

12月3日,美國政府正式將另外4家中共企業——中芯國際(SMIC)、中國海洋石油(CNOOC)、中國建設科技有限公司(China Construction Technology)以及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CIECC)列入企業黑名單。

美國國防部認為,這4家中資公司被中共軍隊擁有或控制,危及美國國家安全,因此限制美國投資者對其投資。

五,美國打擊中共間諜 逾千名軍方研究員離美

12月2日,美國司法部助理部長約翰‧德默斯(John Demers)在一個網絡會議上表示,美國司法部正在打擊間諜活動,對中共特工發起多起刑事訴訟,在此期間,已有一千多名中共軍方研究人員離開美國。

六、中共暗助朝鮮 美國懸賞500萬制裁

12月1日,美國副助理國務卿黃之瀚(Alex Wong)在美國華盛頓戰略和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表講話時,指責中共「公然違反」對朝鮮實施國際制裁的義務,美國國務院正在啟動一個網站,人們可以通過該網站提供有關(中共)逃避朝鮮制裁的信息,並最高可獲得500萬美元的懸賞。

蓬佩奧再會見被中共迫害團體代表

美國在制裁中共的同時,還聯合受中共迫害的中國人民及國家,反擊中共。

12月3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國務院與多個遭受中共嚴重迫害的團體代表會面,會見代表不僅包括西藏﹑新疆﹑蒙古﹑法輪功﹑港人代表,還包括來自哈薩克斯坦的代表,因為這些國家也因為中共的「一帶一路」計劃使得當地的資源被掠奪、政壇也更腐敗。

這是美國國務卿首次同時與多個受迫害團體代表一起會面溝通。此前,美國易於被迫害的西藏、六四代表會面。

11月20日,藏人行政中央領導人洛桑森格(Lobsang Sangay) 正式訪問白宮,並會見了美國總統辦公室和副總統辦公室的代表們,這是過去60年來藏人行政中央領導人首次訪問白宮。

今年六四到來之際,蓬佩奧6月2日在國務院會見了六四事件倖存者李蘭菊、蘇曉康、王丹和李恆青。據悉,這是美國國務卿30年來第一次正式會晤六四倖存者,並表達美國政府對六四事件和中國民主化的關切。

蓬佩奧今年7月23日在加州尼克松(Richard Nixon)總統圖書館前發表討共檄文時指,中國共產黨一直在撒謊,「它撒的最大的一個謊言就是,中共代表14億被其監控、壓迫、不敢說話的人說話」。

蓬佩奧說,自由世界應該聯合中國人民,反對中共暴政,「如果自由世界不改變共產中國,共產中國肯定會改變我們」。

中共霸凌澳洲 引眾怒

澳大利亞是美國的重要盟友,也是「五眼聯盟」、「四方會談」成員國之一。在過去一週內,中共接連打壓澳洲。

11月27日,中共商務部宣布對澳大利亞的葡萄酒加徵107.1%至212.1%的高額關稅。此前,中共已對澳大利亞大麥、牛肉、煤炭、海鮮、木材、糖和棉花等產品也實施相應報復性措施。

11月30日,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推特貼出澳洲軍人持刀架在阿富汗兒童脖子上的假圖片,攻擊澳洲。

澳洲總理莫里森為此感到震怒,並認為趙此舉「令人髮指」,「深深冒犯」澳退役和現役的軍人,中國(中共)政府應該為自己行為外「感到羞恥」。他要求中共政府為此道歉並立即刪除有關推文。

澳州外交部長瑪麗斯·佩恩(Marise Payne)為此召見了中共駐澳大使成競業,並通過他轉達澳方要求中共政府道歉的態度。澳洲的反對黨領袖及影子外交部長等也都對此進行譴責,並上升到國家整體名義。

中共的這種霸凌行徑,不但遭到澳洲全國的同仇敵愾,澳洲《每日電訊報》還頭版刊出六四天安門廣場坦克人阻擋中共坦克前進的歷史照片,並寫道,「我們對那些被中國解放軍殺害的平民和學生感到震驚,我們強烈譴責這種行為,並呼籲追究他們的責任。」文末註明,「這張照片是真的。」

而且中共「戰狼式外交」還遭到全球民主國家的譴責。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新西蘭等民主國家紛紛發聲,力挺澳洲,譴責中共。

同時,由19個國家、超過200名議員組成的「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發起全球挺澳大利亞運動,號召大家在12月購買澳大利亞葡萄酒,宣示全球團結對抗中共的霸權行為。

北約、歐盟都將矛頭指向中共

12月1日至2日,北約30個成員國外交部長舉行視頻會議。會議主要討論「北約2030」的改革報告、中共崛起帶來的新挑戰等重大議題。

「北約2030」報告包括138項的建議,其中中國議題是重要組成部分。

報告指,中共憑藉其技術野心、軍事擴張和貿易政策,所以不能再視其僅僅是一個亞洲國家,但北約對這一挑戰反應太慢;中共是這個世紀崛起的強權,北約必須適時應對。

報告建議,北約應建立一個諮詢機構,以協調西方對北京的政策;並強調中共的間諜、信息戰和軍備建設等給西方社會帶來的安全問題。

北約祕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11月30日表示,「中國(中共)正在大規模投資新武器,從北極到非洲;它通過投資我們的基礎設施,距離我們越來越近。中國(中共)不認同我們的價值觀,不尊重基本人權,並試圖恐嚇其它國家。」

除北約外,歐盟也開始將矛頭指向中共。

11月29日,《金融時報》援引一份名為「歐盟-美國應對全球變革新議程」草案,歐盟呼籲華盛頓抓住機會建立一個全球聯盟,應對中共在全球影響力上升帶來的挑戰。

該草案指,歐盟對中共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以及削弱的跨大西洋關係有利於北京地緣政治目標的擔憂,歐盟和美國都認為中共日益增長的國際自信心給自由社會帶來挑戰。

12月1日,歐盟和東盟共37個國家的外長以視像方式舉行了第23屆外長級會議。

德國外長馬斯歐盟理事會輪值國代表的身分公開表態稱,歐盟與東盟將建立「戰略夥伴關係」,雙方將維護共同利益;捍衛戰略夥伴的安全、開放的貿易路線以及自由公平貿易。

自由亞洲電台引述研究歐盟與中國關係的德國學者史明的分析指,雙方既然是「戰略夥伴」關係,那就包括歐盟必須保護受中共霸凌的東盟國家,尤其是在南海問題上,歐盟的主要國家都不會坐視旁觀。

在南海主權問題上,東盟10國中包括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文萊等多個國家與中共有領海糾紛,它們都稱對南海海域擁有部分主權。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