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主義黑皮書》:無知乃恐怖之母

《共產主義黑皮書》第四部分 亞洲的共產主義:在再教育與大屠殺之間(111) 作者:讓-路易斯‧馬格林 譯者:言純均

暴行的勝利

該政權中還有另一個固有而奇怪的矛盾:從理論上說,人們的生活和思想應該是絕對透明和公開的,而關於當權者則幾乎沒有什麼為人所知。共產主義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是,在該政權上台後,柬埔寨共產黨的存在被隱瞞了30個月;直到1977年9月27日,它才被正式宣布。波爾布特本人的個性也是一個被嚴密保守的祕密。他於1976年3月的「選舉」期間首次公開露面,被稱為「來自三葉膠(Hevea)種植園的工人」。事實上,他從未在那裡工作過,至多在其父母的農場裡工作過,正如1977年10月他訪問朝鮮期間流傳的一部官方傳記所聲稱的那樣。西方情報機構率先意識到,波爾布特與激進的共產黨人沙洛特紹(Saloth Sar)就是同一人。沙洛特紹於1963年逃離金邊;據某些柬共幹部說,他死於叢林中。波爾布特是如此渴望待在陰影裡更好地行使他的全能,以至於從來沒有任何官方肖像、官方雕像或者甚至是官方傳記。他的照片只出現在很少的時候,從來沒有他的一本官方思想集出版。未曾有過任何個人崇拜的痕跡存在,只是在1979年1月之後,許多柬埔寨人才最終得知,前幾年他們的總理是誰。波爾布特和Angkar完全是一回事。當一切發生的時候,他就像是該組織的最高匿名神,立即消失並出現在每個村莊,激勵著地位最卑微的每個人。無知乃恐怖之母,任何人都不曾感到安全。

該體制的奴隸無法掌握自己的生命。每一刻都經過精心的計劃,是從不給予片刻喘息的時間表的一部分。在這個時間表中,食物是至關重要的。自我批評會議是決定性的,因為哪怕最微小的錯誤都能導致人身敗名裂。每個人的過去也都經過密切的監控。對一個人陳述的真實性哪怕有絲毫的懷疑,隨之而來的都是逮捕和酷刑折磨。當局試圖通過這些手段,逼迫此人就其可能隱瞞的事情作出一份聲明。在偶遇一位老朋友、同事或學生之後,每個人都冒著被告發的風險;未來總是懸在一根線上,取決於那些幕後操縱者的心血來潮。沒有任何東西逃得了當局警惕的雙眼。據一個口號稱,當局擁有「像菠蘿一樣多的眼睛」。一切都被認為具有政治意義,哪怕對法規最輕微的違反都成了反對行為和「反革命罪」。即使一個無意間的失誤也帶來了災難:在紅色高棉的偏執狂邏輯中,沒有什麼事情是偶然的,巧合或技巧不足永遠不能當作藉口,唯一的只有背叛。打破一隻玻璃杯、未能控制一頭牛或犁出一條彎曲的犁溝,都足以讓人們被帶上法庭受審。法庭由合作社成員組成,通常包括朋友和親戚。總會有人在場提出控告。人們被禁止談論死者。他們要麼是受到正確懲罰的叛徒,要麼是搶奪了Angkar所需人力的懦夫。甚至像「死亡」這樣的字眼也成了禁忌,導致人們使用拐彎抹角的說法和委婉語,如bat kluon──「一個已經消失的身體」。

法律程序完全缺失。從來沒有任何真正的審判,也沒有名副其實的警察機關存在。軍隊接管了這一角色。它對此極其缺乏準備。鎮壓機器的低效率解釋了走私、偷竊以及私下裡自由談論為何相對容易。它也或多或少有助於解釋為何廣泛使用兒童和年幼青少年作為警察輔助人員。其中一些併入了紅色高棉,被稱為chhlop,基本上就是特務。他們躲在房屋底下竊聽私人談話,並找出被禁的儲糧。其他人,通常是最年輕的成員,總是被賦予追蹤其父母和親屬的政治觀點的任務,為的是如果他們表現出反常思想的跡象,就「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告發他們。對於大多數柬埔寨人來說,任何未被明確允許的事情都是被禁止的,或者可以被視為這樣。監獄實際上是即將死亡的等待室。輕微罪行,如果沒有再犯、立即承認,且隨後進行了足夠謙卑和自發的自我批評,要麼就會得到赦免,要麼被罰以工作變動(例如,像在中國一樣,被送到豬圈工作),要麼在集合的村民面前受到毒打的懲罰。有很多這樣的罪行。家人們被迫接受,他們將連續幾個月不得見面,即使他們的工作隊可能只相隔幾公里。小錯誤在工作中很常見,因為工人們很少具有執行所分配的任務的經驗,而且工具通常不夠或又舊又破。很少有人能夠抵制貯藏一點食物的誘惑,哪怕「貯藏」可能意味著只隱藏一根香蕉。

任何這些「罪行」都可能帶來監禁或死亡。每個人都犯下了這樣的罪行,因此最常見的是受到較輕微的懲罰。但一切都是相對的:鞭打是對年輕人的輕微懲罰,但對於成年人來說,它有時會導致死亡。雖然施以酷刑者往往是紅色高棉的軍事人員,但最常見的是被同事、「75年代人」毆打。當非常清楚自己可能是下一個時,這些人在刑罰執行方面會爭當最積極的人。像往常一樣,關鍵是看起來完全順從。任何投訴或抗議都會被解釋為反對懲罰,從而反對該政權。目的是懲罰,但也是恐嚇;因此偶爾也有模擬處決。(待續)

(編者按:《共產主義黑皮書》依據原始檔案資料,系統地詳述了共產主義在世界各地製造的「罪行、恐怖和鎮壓」。本書1997年在法國首度出版後,震撼歐美,被譽為是對「一個世紀以來共產主義專制的真正里程碑式的總結」。大紀元和博大出版社獲得本書原著出版方簽約授權,翻譯和發行中文全譯本。大紀元網站率先連載,以饗讀者。文章標題為編者所加。)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王馨宇)

相關文章
評論